二、留日學生對我國新聞業務發展的影響
1、新聞采訪
在中國新聞史上,正式采訪的出現時間晚於報刊,因為我國報刊最初多刊登政論,而不是通過采訪後所得的新聞稿件。到了清末民初,報刊政論衰落,民眾已經不再滿足於長篇累牘的言論和口號,在動蕩的社會中,人們對新聞時事的報道有著迫切的需求,因此這一時期新聞采訪得到加強,還出現了特派記者、戰地記者等。
黃遠生的實踐正是為這一時期的采訪帶來了劃時代的意義,胡適稱他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關於采訪,黃遠生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說”,即“一、腦筋能想,二、腿腳能奔走,三、耳能聽,四、手能寫”。黃遠生的“四能說”對當時以及後來的新聞采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新聞記者努力的方向。
2、新聞寫作
這一時期的報刊在寫作方麵取得較大的發展,除了消息的寫作方法有所改進、樣式增多之外,通訊這一寫作體裁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采用。在通訊的寫作方麵,黃遠生的作品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黃遠生的新聞通訊奠定了中國報刊通訊文體的基礎,推進了中國報刊通訊文體的發展,開創了中國報刊通訊文體的新景象。⑧黃遠生的文集《遠生遺著》以通訊作品為主,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報刊通訊文集,他的作品成為了後人學習與模仿的重要資料,直到如今,新聞通訊仍然是考驗記者功力的重要文體。
除了文體增多之外,該時期的新聞寫作也逐步轉向白話文表達,其中記者林白水的新聞實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中國留學外國學新聞學的第一人”,留學經曆讓林白水認識到了報刊對於普及知識、開啟民智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他推廣白話文的初衷。作為“現代白話文文體第一人”,林白水曾出任《杭州白話報》主筆,並獨立創辦了《中國白話報》。林白水極力倡導使用白話文,倡導報刊大眾化,其實質就是要打破話語壟斷和文化壟斷,使新聞工作者的視野從官僚、知識階層向平民百姓下移。因此林白水的新聞實踐除了教育民眾、啟迪民智之外,也為我國報刊的推廣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3、副刊
這一時期報紙副刊得到極大發展,出現了著名的“民國四大副刊”。作為該時期四大副刊之一,《京報副刊》由孫伏園主編,魯迅經常為其撰稿,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並且為中國報紙副刊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三、留日學生對我國新聞理論發展的影響
新聞學產生於西方,我國新聞學研究和教育起步較晚。清末民初,隨著留學生學成歸來,同時帶回了國外的先進理論和經驗,隨著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我國的新聞學理論研究和新聞學教育正式開始。
留日歸來的邵飄萍,憑借自身的海外經曆,以及豐富的新聞實踐,為我國的新聞理論研究和新聞學教育奠定了基礎。作為北大新聞學研究會的導師之一,邵飄萍主要負責講授新聞采訪,他結合自身實踐經驗,講課時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他的《實際應用新聞學》是中國報人自己編寫出版的最早的新聞學專著,長期成為中國新聞業務和新聞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為中國新聞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新聞人才。
除此之外,邵飄萍撰寫的《新聞學總論》係統地傳授有關報紙的作用、任務,以及如何組稿、編輯、校對、排版、印刷等整套業務知識,並且介紹國內報界和世界各重要通訊社的情況。邵飄萍憑借自己多年辦報和當記者的經驗,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與另一位留美歸來的新聞學家徐寶磺一起創辦了《新聞周刊》,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稱該刊為“中國唯一傳播新聞學識之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