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末民初留日學生對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影響(1 / 3)

清末民初留日學生對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影響

媒介縱橫

作者:宮雪

【摘 要】清末民初時期我國曾掀起一波留學熱潮,學習領域涉及醫學、法學、建築學、經濟學等眾多學科,並且以留日和留美這兩種去向最為典型。大批留學人才回國後為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增添了極具分量的筆墨。本文重點關注在該時期回國後投身新聞事業的留日學生,從中選取典型代表對其主要經曆和貢獻進行整理,並分析他們對於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尤其是在新聞業務、新聞理論和報紙經營方麵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清末民初 留日學生 新聞事業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起伏動蕩,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滅亡,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接連不斷發生,可謂是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也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曲折態勢,而一批留學歸來的熱血青年成為了這一時期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舵手。因該時期各國留學歸來的新聞人才數量較多,故本文隻選取留日記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梳理和分析,從而總結他們的新聞思想及其在國內的新聞實踐對中國新聞事業在新聞業務、新聞理論和報紙經營等方麵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一、清末民初留日學生簡要梳理

1、黃遠生

黃遠生(1885—1915年)名為基,字遠庸,江西德化(今九江縣)新合鄉人,遠生是他的筆名。1904年黃遠生考取進士,進入日本中央大學學習法律。學成回國後在清政府郵傳部任職,並開始從事新聞工作。①在黃遠生短暫的新聞職業生涯中,他先後任《少年中國》、《庸言》、《申報》、《時報》等報刊的記者、主編或撰稿人,並留有文集《遠生遺著》。黃遠生在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等方麵均有建樹,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將其稱為“報界之奇才”。

2、邵飄萍

邵飄萍(1886—1936年),原名新成,又名鏡清、振青,筆名飄萍、阿平、素昧平生。②邵飄萍在考入浙江高等學堂之後,萌發了“新聞救國”的思想,並且在畢業之後應聘為《申報》特約評論員。邵飄萍於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6年返回國內。他參與主編或撰稿的報紙數目繁多,並且親自創辦了新聞編譯社和《京報》,擔任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講師。他畢生從事新聞工作,當過通訊員、編輯、特派記者、主筆、社長,辦過通訊社,並從事過新聞學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聞界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才。③

3、林白水

林白水(1876—1926年),名懈,又名萬裏,字少泉,號宣樊、白水等。他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早稻田大學主修法政,兼修新聞。④林白水的新聞思想體現在他豐富的新聞實踐當中,留學的經曆讓他認識到了通過報紙來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貢獻集中在對白話文的推廣和時評的寫作上。第一位留學學新聞專業的人、第一家中國白話報、第一份全國文摘報《時事選刊》……諸多第一,使林白水足可屹立於新聞先驅之列。⑤

4、胡政之

胡政之(1889—1949年),名霖,筆名冷觀,字政之。他1905年赴日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律,1911年回國。⑥胡政之回國後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曾擔任上海《大共和報》駐京特派記者,後來擔任王郅隆主辦時期天津《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並成為了采訪巴黎和會的唯一的中國記者。此後,他又成為了新記《大公報》的核心成員之一。他的新聞貢獻主要集中在媒介經營和人才培養等方麵,被外界稱為“中國報業大王”。在軍閥割據、外憂內患的年代,胡政之經營的《大公報》,既堅持了新聞事業的理念,也使報紙有了贏利,兼顧了文化事業的營利性和非營利性。他能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事業與營業、公共性與市場化的博弈中獲利,其中的經驗值得借鑒。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