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留日學生對我國報紙經營方麵的影響
這一時期報紙的經營管理得到了新聞人的重視,報紙不再單純地承擔發表言論、傳播思想和資訊的功能,其作為商品的營利作用開始得到發揮,具體表現為版麵上的廣告增多,重視發行和收買讀者。
在報紙經營方麵,這一時期的風雲人物非胡政之莫屬。留日歸來的胡政之投身新聞事業,在短暫的編輯工作之後,1926年,他與吳鼎昌、張季鸞合作,組成新記公司,正式接辦了在現當代中國報壇上有重大影響的《大公報》,擔任該報總經理兼副總編輯,從而成為了新記《大公報》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是在報紙的經營管理方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報業經營一貫慘淡,在動蕩的年代,資本不願流入這一風險極高的領域,中國的報館長期處於經濟困難的局麵。胡政之接管新記《大公報》之後,該報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全部變更,但其仍堅持經濟獨立,實施股份製營業和市場化運作,依靠廣告和發行獲得利潤。胡政之經營《大公報》,盡管認識到了報紙營利的重要性,但他並沒有將營利作為辦報的主要目標,這點從新記《大公報》不黨、不私、不盲、不賣的“四不主義”便可以得知。胡政之重視讀者的作用,認為讀者是利潤的重要來源,隻有吸引讀者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大公報》重視品質,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胡政之重視運用優秀的新聞人才,在人才管理和培養上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在中國新聞史上,《大公報》可謂人才濟濟,英斂之、張季鸞、王芸生、範長江……每一位都是新聞史上的名記者。在選人和用人方麵,胡政之有自己的觀念和標準。他重在考察記者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同時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較高的個人能力。他通過製定規範和製度來管理人才。早期的管理製度,主要有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鴛接辦《大公報》時議定的“五事”,關於《大公報》同仁不能在其他報館兼職等規定的《大公報同人公約》等。後來,隨著《大公報》不斷發展,胡政之更加強調製度化管理。在人才的錄用和管理方麵,他親手製定了《大公報社職工任用及考核規則》,其中包括6項考核標準、3項獎懲辦法,在職工福利方麵也有4條規定。⑨胡政之注重保障職工的福利,使得剛性的製度和彈性的執行相結合,在規範中不失人情,從而聚攏了人心。與此同時,胡政之在黨派問題上較為開明,這也為他贏得了許多優秀人才,其中範長江便是典型。□
參考文獻
①李晨光,《民初記者黃遠生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3(7)
②趙麗萍,《一代名記邵飄萍——記邵飄萍的記者生涯》[J].《廣西大學學報》,2009(4)
③袁軍、哈豔秋:《中國新聞事業史教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07
④陳秋名,《淺談林白水的新聞思想》[J].《新聞世界》,2012(5)
⑤陳碧,《新聞先驅林白水的“論說”與“時評”分》[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
⑥方漢奇,《一代報人胡政之》[J].《新聞與寫作》,2005(1)
⑦賈曉慧、王瑾,《事業與營業:胡政之媒介經營理念略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6)
⑧王永倫,《“遠生通訊”對中國報紙通訊文體的開拓》[J].《新聞愛好者》,2011(11)
⑨陳誌強,《胡政之的新聞人才觀及其實踐》[J].《南昌大學學報》,2009(6)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