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談《民報》時評的輿論宣傳(1 / 3)

試談《民報》時評的輿論宣傳

媒介縱橫

作者:左慶瑩

【摘要】《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在創辦的5年間,《民報》宣傳三民主義,營造革命氛圍,發揮了革命黨的“喉舌”作用。而時評作為《民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章不僅針砭時弊,更集中闡述革命派言論。通過對《民報》時評的分析,發現其寫作講究宣傳策略,運用激進宣傳與和緩宣傳相結合、先辟邪後立新、重視係列報道等策略,遂使革命思潮彌漫全國,從而為辛亥革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民報》 時評 宣傳策略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民報》則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在辛亥革命前期充當鼓吹革命輿論的喉舌。從1905年11月26日創刊至1910年2月終刊,《民報》共編發26期,先後由胡漢民、章太炎、汪精衛等掛帥主編。《民報》在其存在的5年間,大力鼓吹資產階級革命,宣傳了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此外,還對世界各地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等做了介紹。《民報》的出版發行,受到當時革命黨人和知識分子的熱烈追捧,其最高發行量一度達到17000份。在對《民報》的新聞史研究中,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民報》作為宣傳工具之於辛亥革命的意義、《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章太炎與《民報》的關係,而較少將《民報》中比重巨大的時評單列出來作為研究對象。所謂時評,顧名思義,就是時事評論性的文章。它夾敘夾議,緊扣當下時事進行分析解讀。通過對時評的分析,我們可以探究報紙的立場、言論尺度等問題。筆者擬將《民報》時評作為研究對象,對《民報》的輿論宣傳內容及策略進行探討。

一、《民報》時評的內容

通過晚晴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筆者檢索到來源於《民報》的文章386篇,其中有54篇時評。《民報》創刊之始,國情凋敝,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內有革命人士群情激昂,外有強虜虎視眈眈。民眾不滿當局現狀,部分進步份子則在積極尋求變革之路。其中既有康有為、梁啟超等期冀通過維新變法來變革圖新的立憲派,也有主張資產階級革命的革命派。在立憲派的改良方案久未見成效時,立憲派逐漸式微,革命聲勢則趨於高漲。以孫中山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民報》作為其機關報應運而生。《民報》從創刊初就定位鮮明,它立足於為革命黨人服務。宣傳三民主義,是《民報》的辦報宗旨。具體而言,《民報》時評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麵:

1、清廷日薄西山

清政府在19世紀末麵臨嚴峻的形勢,但由於保守封建勢力頑固,改革乏力,使國家陷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沼不能自拔。如時評《清俄談判之延遲》中就曾細陳清廷麵臨的外交困局,國力衰微,清政府無力與眾強抗衡,在談判時隻能處處小心謹慎。文章從外部環境因素考察了清廷衰落的原因。又如《陸軍學生之無告》中提到:“滿廷以立憲愚民,方將改革官製。陸軍學生仍以舊製……陸軍學生或有怨鬱不得發。”①從中窺見統治者眼光短淺,同時,缺乏改革的魄力、決心和力度。這些文章都指出清政府腐朽僵化的體製現狀。

2、立憲派難以救中國

雖有康有為用帝國憲政的名義草書請求召開國會,認為“若待九年,恐國非其國。”由此可看出維新派領導人仍在尋求變通之道。但在《民報》的時評中仍堅定地論述了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正如《賀希望滿洲立憲之勘案》中就言辭犀利地表示:“此言非伊藤氏而發,非為載澤等而發,乃為一般希望者而發也。”②該篇文章還直指日本的憲政之道在中國難以實現,認為隻有革命的方法才能獲取民權,同時警醒寄希望於中國走上憲政之路,對考察團期望過高的國民要認清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