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複雜國際形勢中的革命大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值世界民主革命運動高峰。革命黨報人熱衷於評述各國的革命活動來激發國民的鬥爭意識。在《波斯革命》一文中,評論首先指出波斯乃與遠東病夫相類之國,其革命的經驗值得國人借鑒。此外,也有文章談及土耳其革命和印度中興。這些文章共同勾勒出革命自西徂東的圖景。除了曆數國際局勢的變化,時評中有不少褒獎英勇革命黨人的文章,從側麵反映出國內的革命態勢。由此,《民報》宣傳了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同時激發了民族感情。
二、《民報》的輿論宣傳策略
作為同盟會的宣傳工具,《民報》的受眾主要是國內外同盟會員和支持革命的知識分子,而革命則要求報紙宣傳必須讓普通大眾接觸到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然而經曆了兩千多年封建專製統治的中國民眾,受根深蒂固的社會風俗、文化習慣、國民心理和社會意識影響,根本沒有獨立思想。如《北美合眾國之相續稅》說道:“聞北美合眾國大統領羅斯福近為演說其言有曰,當為遏富之集中而深相續稅,歐美之人聞之無不動色而吾國人顧泯然若不知何也。”③同時,《民報》在清政府和日本行政管理的雙重壓力下謀求生存,多半出版物隻能秘密地在國內發行。為此,在輿論宣傳中要采用策略讓《民報》在更大範圍更廣層次引發更大影響。從對《民報》時評的新聞實踐中,可以歸納出其的宣傳策略如下:
1、激進宣傳與和緩宣傳相結合
從筆者選取的54篇時評中來考察,亦能窺出《民報》時評在輿論宣傳上有激進與和緩之分。
這一差別首先主要表現在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言論尺度上。如時評《禹之謨被殺》,理性地敘述了禹之謨慘遭清政府迫害致死,認為其革命精神可昭,再指出清政府是罪魁禍首,發出:“區區法律尚不能守,況望其能行行憲政乎的感歎。”④整篇文章邏輯清晰,指向明確,由事件出發講道理,以理服人。而另一些時評則采用侮辱性語言對清朝官吏和滿洲政府進行評判攻擊。例如在《滿洲總督侵吞賑欵狀》中指責“吾國官員雖不肖,何止喪心病狂若是。”⑤雖是對貪吏的痛心疾首,但在報端直接采用這些言辭,尺度過大。由此看出,在對清政府和官吏進行負麵報道時,仍有激進與和緩之分。
此外,還表現在時評采用直接宣傳和迂回宣傳的方式來闡明革命的必要性。如時評《康梁之今昔》洋洋灑灑萬字雄文分析立憲派力量之不濟,認為中國仿效日本的立憲道路從根本上行不通,從側麵宣傳隻有全民族的革命才能拯救中國。實際上,民報《時評》中在談及清政府、滿人和清朝官吏時傾向於激進地表達觀點,在談及革命的必要性時則往往從側麵出發。時評從英勇的革命黨人說起,從自西徂東的革命大潮說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和緩的方式讓愚昧的民眾接受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團結起來進行革命鬥爭。
2、先辟邪後立新
《民報》時評的辟邪之言多是針對清政府、立憲派而言的。它的辟邪之言體現在清政府日薄西山和立憲派不能救中國兩個主題上。《民報》時評對時局時勢反應迅速,時評中的觀點代表了當時革命黨人對於國家形勢的判斷和看法。如報人在接到來信反應江北賑款遭官吏侵吞時,《民報》撰稿人並未進行核實,反在其診查內情十有八九的情況下發表時評《滿洲總督侵吞賑欵狀》,文中引用舉報者原文:“江北賑災上下湊集約五百萬,災民實受惠二百餘萬,餘盡被貪吏所侵蝕”。並發出評論:“今之政府,滿州政府為根株,而立憲變法諸家為之加厲何也;今之言立憲變法者非為內治而起而為外交所起,寢食不忘斂財。”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