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西北角》看範長江筆下的甘青社會剪影
媒介縱橫
作者:額日登塔娜
【摘 要】範長江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中囊括了有關反映甘青地區民族問題的若幹篇通訊。其內容涉及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民族政策、民族教育、西北地區交通運輸等領域。從新聞學的角度關注這些問題,對於當代關於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中國的西北角》 範長江 新聞學
範長江自1933年從事新聞工作,到1952年共19年的時間,以1938年正式離開《大公報》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是在《大公報》擔任記者,為《大公報》撰寫新聞稿件。在《大公報》的3年多的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寫回的通訊多達70萬字。他的部分新聞通訊主要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
《中國的西北角》是範長江從1935年7月起,曆時10個月,隻身前往大西北采訪的結晶。他當時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自費旅行,從成都北上,翻雪山、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達敦煌,東止西安,北至包頭,跋山涉水4000多公裏,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成通訊寄回報社發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在數月內就連版7次,範長江也因此成為聞名全國的新聞記者。
一、關於甘青社會之基本概況
關於20世紀30年代的青海時局,範長江新聞集《中國的西北角》中,有這樣的報道:“青海之兩大巨頭,一為省主席馬麟,一為新編第二軍軍長兼一百師師長馬步芳。馬麟僅在社會與宗教上有相當地位,而馬步芳則握軍事政治的實權”。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國難當頭,社會矛盾重重,尤其像甘青這樣相對較貧困的地區,各種矛盾表現突出。甘肅卓尼地區是紅軍北上抗日途中經過的重要地區,而青海被國民黨高層軍官馬步芳所統治,其對西北地區的影響亦不可忽視。因此,在複雜的時代背景下,對西北地區進行考察,不僅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更清楚地認識當時中國的時局,而且可以使人民群眾更加有精神投入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來。範長江的采訪最初就是主要集中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主要就是對中國西北地區各方麵情況的報告,涉及了西北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曆史、地理、民族關係、教育、宗教等人們關注的問題,為讀者了解西北的情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二、《中國的西北角》所反映的西北社會問題
1、對民族政策的質疑與期待
範長江的文章充滿對清政府民族政策的譴責之意。《班禪在塔爾寺》中記載:“滿清對於蒙藏民族,則是提倡黃教。這完全是宗教的愚民政策,把整個蒙藏民族的精神與精力,盡消耗於‘希望來生’、‘超脫凡塵’的工作上,不再過問今世的軍事政治問題。”《動蕩中的青海》中寫到:“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記者以為應該以平等基礎整理民族關係;以大公無私、不偏不袒的方法,整刷軍事政治關係。”這些通訊對當時消息較為閉塞的中國人了解西北地區的社會環境和各民族生活狀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對西北地區民族壓迫的反映
西北地區曆來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民族矛盾也時常存在。範長江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當時西北地區存在的民族壓迫狀況。《行純藏人區域中》中提到:“寺院中喇嘛為最高階級,漢回人在此有種種之義務,而卻無權利可言。平川中草地,絕不許漢回人牧畜,然而寺中喇嘛夜間聞山中鳥噪,不能成眠,則盡驅漢回人起身,至山中為之驅鳥。”《楊土司與西道堂》中寫到:“漢人幾無人不視之為野蠻愚劣之下等民族,而以愚弄,欺騙,恐嚇,壓迫等方法取藏人之財貨。”《大夏河回藏兩要地》中說:“拉卜楞寺本為青海循化所管,民國十七八年,青海回軍與拉卜楞藏軍衝突,黃正清敗走,與嘉木樣逃蘭州,寺院幾為回軍所焚。”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國社會動蕩時期,社會矛盾激烈,民族的關係也進入了緊張狀態。範長江的通訊使更多的人了解西北民族問題、民族關係,為之後解決民族關係、民族社會問題起到了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