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造假現象(2 / 3)

二、真人秀節目造假頻現的原因

1、電視台盲目推崇收視率

自媒介集團化之後,電視台需要自負盈虧。雖然各家電視台獲取資金的渠道並不單一,都離不開自己在市場競爭中開拓。然而現實情況是, “缺乏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搏擊的經驗和機製,缺乏在新環境中經營的人才和勇氣。截至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媒體獲取、積累資金的手段仍然隻是廣告收入——事實上由國家無償提供的傳播資源對媒體的回報。”②這種媒介集團化基本的操作方式直接帶來了電視台對廣告的過度依賴,為了收視率好,為了廣告收益,為了在市場化中生存,而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手法。

縱使當真人秀節目中沒有了那些所謂的看點、噱頭,節目的收視率可能會下降,但是媒體不能隻從經濟角度出發,而違反實事求是原則,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降低大眾的審美標準。媒體應該把社會責任置於首位,而非以經濟導向去做節目。同樣,對一個節目的優劣做出評判時,也不能將收視率作為唯一的標尺。

2、觀眾特殊的收視心理

(1)刻板印象。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顯現。由於一部分富二代在以往媒體報道中多以負麵形象出現,無形中塑造了大眾對富二代群體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奢侈浪費、不學無術,甚至想當然的以為他們在公眾媒介中出現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幕後推手或者金錢勾當等。再加之一部分受眾的仇富心理作祟,富二代在真人秀中是不受歡迎的。基於種種現實考慮,欄目組為了盡量減小觀眾對選手的負麵聯想,而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授意或者直接要求富二代選手偽裝成草根來迎合觀眾口味。

(2)消費苦難。目前,很多真人秀節目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大用特用煽情手法,引爆淚點。選手的悲慘經曆往往會博得觀眾及時而廉價的反饋,主要包括情緒反應與情感認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基於好奇的窺私心理需求。加之,在現代社會,身份已經被標簽化了,觀眾在看這個選手時不是單純看這個人本身,還有其所屬的社會群體,草根成為一種選秀類節目中很討喜的標簽。越是草根,越是家境貧困,身體殘缺,越能引發觀眾的同情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幸和苦難絕不是用來消費的。一切的同情都應當建立在理性尊重的基礎上。

3、浮躁的社會風氣

(1)行業風氣不良。在電視圈內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沒有劇本的真人秀不是好節目,不編劇本的導演不是好導演。“各種不同類型的真人秀節目,從選手選擇、情節設定到戲劇效果的營造等,都‘用心良苦’,甚至以假勝真。”③

在電視行業,眾所周知,很多所謂的真人秀節目,“秀”的成分要大於“真”,欄目組為了獲得更好的節目效果,有時編導會要求選手按照編導寫好的台本來說,看似是發自真心的肺腑之言,其實是經過編導設計和潤色的,隻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節目效果,增強節目看點,強化矛盾點或者使高潮升華罷了。本來不正常的一件事,當行業內部都如此操作,久而久之就成了常態。由此可見,不良的行業風氣也是致使真人秀節目造假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會風氣浮躁。任何社會現象或事件的發生,其背後都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真人秀節目中的造假也不例外,很多選手或嘉賓急功近利,或是偽裝成草根或是編造故事來博取觀眾關注與同情,借機大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