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當代中國浮躁的社會風氣也是不無關係的。在房價高、就業難等巨大的現實壓力麵前,我國的社會風氣浮躁,一些人總是想成名,急於享受物質財富。這種浮躁的社會風氣實質上也間接助長了造假之風的盛行。
三、真人秀節目應堅持實事求是
真人秀節目頻現造假現象,會導致媒體公信力的缺失。策劃與造假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策劃側重節目表現手法的藝術性,但是其核心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無論是選手身份,經曆,還是故事,都應該是符合事物原貌的。考慮到對收視率推崇的行業現象的複雜性,以及改進措施的可行性,筆者在此僅從節目製作及播出的角度,提出幾點改進措施。
1、深入挖掘人物故事
基於收視率和節目同質化的巨大壓力,各檔真人秀節目都將寶押在選手或嘉賓的故事上。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有故事點的,隻不過節目製作者急於完成流程而挖掘過淺,最後不得不編造虛假故事。因此,深入的挖掘每一個選手和嘉賓背後的故事不失為在真人秀節目堅持實事求是的一種絕佳選擇。
2、減少悲情,傳遞正能量
避免淒淒慘慘戚戚的熒屏怪相,避免節目成為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個人情感宣泄的平台。在這一點上,歐美真人秀節目堪稱典範,在歐美的真人秀節目中提及選手悲慘經曆時,時長上相對克製,全然沒有國內真人秀節目常見的煽情音樂伴奏,主持人催淚解說等輔助手法。因此,可以效仿歐美真人秀節目,將主要側重點置於選手的才華、才藝展示環節,同時結合挖掘選手或嘉賓在與其他選手相處過程中的矛盾衝突等,要側重正能量的傳播。
3、細化問責製
首先,要在選手或嘉賓的選擇和身份核實上加強把關,采用編導負責製。編導在選擇選手或嘉賓時,不僅要掌握其真實完整的身份信息,還要了解其參加節目的動機;其次,在節目錄製過程中,要實行導演負責製。導演要對選手的表現做第二道把關,避免急於成名的選手編造故事。最後,強化節目審核製度,引入節目評審員評審機製。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直接問責該環節的對應負責人。
結語
真人秀節目不同於新聞節目,以真實為生命,筆者也並非全盤否定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一些誇大渲染手法。但是脫離了實事求是的真人秀節目,也就失去了最大的賣點,沒有“真”這一方沃土,真人秀和話劇、電視劇、電影的差異又何在呢?
真人秀這種節目形態在我國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更好的堅持真人秀紀實、非虛構的節目形態,從而更好的實現媒體的公共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傳播優良審美等基本功能,應是電視人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①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②段京肅,《媒介集團化的喜悅與尷尬》[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50-55
③殷亮,《電視真人秀作假現象的管控》[J].《青年記者》,2013(30)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