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雜誌節目的改革(2 / 3)

5期節目的總時長並未發生變化,但是新聞數量卻有明顯的不同,可以看出對於新聞時長的把握,節目的工作人員會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對於較為重要的新聞或是較為深度的報道,新聞時間會更長一些。如果當天有9條新聞,那麼平均每條新聞有6分多鍾的時長,相比於網絡上的快速而簡短的新聞,《東方時空》的新聞附加信息更多。

《東方時空》對於新聞的報道更加細致,這種變化將《東方時空》與一般的新聞報道節目區別開來。因此電視節目想要重新獲得受眾,就必須在新聞質量上下功夫,提供受眾難以通過網絡搜索而獲得的資料,《東方時空》就做到了這一點。

2、平民化視角,擴大取材範圍

以2009年12月13日和2013年12月13日的新聞內容進行分析,《東方時空》貼近受眾的視角,讓《東方時空》的受眾群進一步擴大。

關於社會熱點事件的報道占了《東方時空》新聞報道的多數,如2013年12月15日的節目一共有9條新聞,其中5條為社會熱點問題,包括天價拖車費、嬰兒接種疫苗不良反應等。

《東方時空》有選擇性地將貼近生活、市民關心的新聞加工再呈現給觀眾,這樣的做法與新媒體帶來的“快餐式”新聞相比,更有貼近性、更有深度。

3、增大信息量,新聞體裁多

在《東方時空》中增加了很多附加信息,為此就要采用多種新聞體裁。對於持續過程較長的新聞事件,《東方時空》采用連續報道的形式,如就湖南嬰兒乙肝疫苗接種死亡事件,《東方時空》進行了追蹤報道。

雖然近年來《東方時空》在節目形式上作出了改變,但改版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1、自身定位不清晰

作為新聞雜誌節目,《東方時空》早年真正體現了“電視雜誌”的特色,運用的板塊結構包含大量信息,且形式靈活。但是,改版之後的《東方時空》取消了原有的板塊,每天進行幾條新聞的深度介紹,新聞與新聞之間沒有板塊的連接,更像是一檔精選的新聞節目,“雜誌性”特色不突出。

而來勢洶洶的新媒體新聞不深入但是快速、高效。在微博上,“長微博”應用的出現能提供新聞的細節。對於受眾而言,與其等待每晚8點收看《東方時空》,不如直接在手機上搜索熱門關鍵詞,閱讀最熱門的新聞。

2、節目特色不明顯

之前的板塊節目特征讓《東方時空》在各新聞節目中有較高的識別度,然而隨著板塊創意的取消,節目提供綜合性新聞的特性就暴露出了缺點。在其播出平台——央視新聞頻道中,有許多新聞節目,而《東方時空》在其中並不突出:拚時效它拚不過《新聞直播間》,拚權威它拚不過《新聞聯播》,拚深度它拚不過《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拚國際視野它拚不過《國際時訊》②,這樣的窘境讓《東方時空》被遺忘在眾多的新聞節目中。

相比之下,新媒體雖然沒有專業的記者團隊,在時政新聞、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上,新媒體無法獲得第一手信息。但是新媒體將重點放在了民生、體育、娛樂新聞上,並且運用更有趣的網絡語言去獲得受眾的關注。

3、主持人形象不突出

目前,《東方時空》的主持人主要為張泉靈、侯豐和張羽。這三位主持人都有著豐富的媒體經驗和主持功底,但是他們在《東方時空》的節目中卻沒有凸顯出個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