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1 / 2)

試論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

聲屏世界

作者:王健

【摘 要】朗誦藝術是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人們在過去把它簡單的理解為是見字出聲,但是意境美的營造,賦予了朗誦藝術新的生命和活力。朗誦藝術廣泛吸收了各類藝術的優長,把情與景、情與境完美結合,在創作主體的二次創作下,賦予了作品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全新的含義,以一種自然天真之美營造出的意境美,帶給了創作者和受眾極大的審美愉悅感。

【關鍵詞】朗誦藝術 意境美 二次創作 審美愉悅

《朗讀學》中認為“朗讀,作為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這被看做是簡單、容易的事。朗讀看似隻是“見字出聲”,但其實它同我們的文化傳承、個人閱曆、知識積累、表達能力、審美感受等等都有著密切的聯係。朗誦藝術恰恰是因為和這些因素有著密切聯係,才造就了它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意境美。

意境,其實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一個重要範疇。中國的古典詩、畫、文、賦、書法、音樂、建築、戲曲都十分重視意境。意境就是藝術中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中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意境中既有來自藝術家主觀的“情”,又有來自客觀現實升華的“境”,“情”和“境”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觀情感和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

朗誦藝術廣泛吸收了中國的古典藝術形式的優點,使得創作主體的想象空間更加廣闊,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和稿件中的客觀景物相融合,把抽象性的東西形象化,於是就賦予了作品以新的靈魂和生命,使得整部作品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人們眼前,與創作主體一起融入他所營造的獨特的意境中。正如宗白華所說“在一個藝術表現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滲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

朗誦藝術,是朗誦者把文字稿件通過自身理解感受之後,進行的二次創作,這是對稿件的一種審美升華。再通過現實可感的有聲語言,形成一種特殊的意境美。不僅能讓聽眾得到審美愉悅,同時也會使創作主體獲得無窮的創作經驗和審美享受。

第一,朗誦藝術中意境美的重要性

創作主體在朗誦藝術中營造出來的意境美是它區別於文字稿件,並且吸引受眾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創作主體不結合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自身的領悟就直接進行創作,那麼創作出來的作品必然是毫無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詩歌朗誦是朗誦藝術中最為基礎也最為必要的一個環節。從唐代司空圖提出的“韻味說”,到宋代嚴羽的“妙悟說”,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直到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都認為詩歌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是更令人沉吟玩味,難以忘懷的,也就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正是詩歌中具備的這些意境具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對創作者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這就要求創作主體能夠深刻理解、具體感受、形之於聲,最後才能夠及於受眾,把受眾帶入到我們所營造的意境美中。

第二,如何營造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

首先,要想營造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必須對朗誦稿件的背景,包括作者背景、創作背景、時代背景,以及稿件的具體劃分,層次的轉換,語氣的轉換,並結合自身的理解對稿件進行大膽又合理的創作。

例如,朱自清的《春》,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其他眾多的抒情散文一樣,看似一目了然,但其實它卻在骨子裏蘊含著作者深層次的情感和意味,要想真正品嚐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致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麵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在理解了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者的成長背景之後,我們再創作的時候,就不會僅僅隻表達成簡單的春的讚歌,而會潛意識裏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將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著這是在紛擾的世界中為自己營造的一片心靈的淨土,自然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境界,營造出更深層次的意境美。

其次,營造朗誦作品中的意境美,一定的朗誦技巧以及繪畫中的“構圖”技巧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