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2 / 2)

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要學會運用聲音的虛實、遠近和高低結合,才能夠構造出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景物的色彩,再加以感情才能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意境美。

在這篇作品中,我們需要借助繪畫中的“構圖”技巧,也就是在自己的腦海中構造出整幅圖的畫麵、每個景物的具體方位,以及靜和動的結合都是在朗誦的意境美的創作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這樣創作出來的意境不僅是美的,更是可感的、立體的,使整幅畫麵合情合理,“在有限中把握無限”才是藝術創作的極致。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誦藝術的創作中的適當留白。中國傳統藝術十分講究留白,不管是繪畫還是書法中都對留白非常講究。清代畫家華琳認為“無畫處正是畫中之畫、畫外之畫,其妙不可言傳”,所說的也就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境界。這種境界在朗誦藝術中同樣需要,當然,這種虛實結合和我們之前所說的聲音上的虛實是不同的,這是一種情感所到之處所自然營造的一種時空的留白。

例如,宋代文學家陸遊的《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這首詞寫的是陸遊自己與原配唐氏的愛情悲劇。全詞記述了作者與唐氏在沈園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上片通過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感歎被迫離異的痛苦;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現實,進一步抒寫夫妻被迫離異的巨大哀痛。作品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淒楚心情。

在朗誦這首詩時就要學會留白,比如說在“錯、錯、錯”這句話中,每個錯之間是應該緩慢而適當留白,但是這種留白隻是聲音上的間斷,情感卻是連續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聲斷情不斷”,以此來烘托出陸遊的那種沉浸在回憶當中的遺憾、痛苦的情緒。這樣才能夠把整個作品的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我們應當在朗誦藝術中營造何種意境美

在中國美學史上,曆來有兩種美的理想,一種是“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另一種是“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在其他藝術形式中,兩種形式都創造出了流傳於世的震驚之作,但是在朗誦藝術中,我們更加提倡的是後一種“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在朗誦中我們強調的是“以情運氣、用聲傳情、氣隨情動,以情帶聲”,也就是說情感的把握和掌控要比技巧上麵的雕琢更重要些,往往最簡單的東西最能打動人。

盡管在朗誦中技巧的雕琢也比較重要,但是我們要做的是讓技巧無痕的深入到作品中,這種結合營造出來的自然無華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朗誦藝術中的意境追求的正是這種自然之美、純真之美、淳樸之美,這種自然天真的美營造出來的意境美才是最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是最符合創作者的表達思維的。

朗誦藝術中的意境美的構造不僅要靠創作者本身,更需要受眾在接受的過程中予以反饋,創作主題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感知自己的創作。別林斯基提到過“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個說法,也是提醒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注意創新,滿足人們的“期待視野”,才能更好地營造出意境美。這種意境美即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

不管何種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使創作者和受眾能夠得到審美愉悅,朗誦藝術的意境美的營造不僅使朗誦藝術更具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享受。朗誦藝術的意境美的營造也使得人們對於朗誦這門藝術有了更加深刻、具體的了解。朗誦藝術意境美的營造為朗誦藝術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和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①⑤張頌:《朗讀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9:13、12

②王一婷,《談談播音意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1):31-33

③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3

④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62

⑥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32

⑦彭吉祥:《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7-346

(作者單位:合肥市廣播電視台)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