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優化幫忙類廣播節目(1 / 2)

如何優化幫忙類廣播節目

聲屏世界

作者:劉珊珊

【摘 要】幫忙節目以精準的節目定位、紀實的采訪形式、良好的播出效果,獲得越來越多聽眾的喜愛,同時也成為各新聞媒體的品牌。那麼,廣播類幫忙節目如何能獲得聽眾的青睞呢?在眾多的節目中,幫忙節目如何脫穎而出呢?做好廣播類幫忙節目,又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本文總結了安徽廣播電視台首檔廣播日播幫忙類節目——安徽生活廣播《1055愛幫忙》節目的經驗,並對廣播幫忙類節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民生新聞 幫忙類節目 優化

幫忙類節目是對民生節目的突圍和創新,這類節目很容易形成本土特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服務性。從資訊的提供、幫助弱勢群體,到實地取證、監督維權等等,幫忙類節目很快在民生節目中順利“突圍”。

一、幫忙類節目的現狀

廣播幫忙類節目大都還是在民生新聞類節目中隱約占據一席之地,說隱約,是因為節目大都以熱線的形式給聽眾一個求助的渠道,而獨立僻出來的一檔大時段的廣播幫忙節目是屈指可數的。幫忙類節目比起民生新聞節目來說,更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以普通人的心態,滿腔熱情地關注貧困學生、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真心解決他們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充分體現了媒體的親民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幫忙類節目存在的問題

廣播類幫忙節目逐步占領了有限的城市廣播市場份額,收聽率和占有率逐步上升,幫忙類節目克服了以往民生節目隻報道不解決的問題,直接以現實的真人真事入手,幫助聽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但我們也該清醒地看到,幫忙類節目逐步暴露出一些缺陷和問題:

1、每期的節目,都會受過去節目的暗示、引導作用,後期跟進線索出現雷同現象。比如,今天的幫辦和物業公司不作為有關,馬上就會有一大批熱線,是來反映物業公司的問題;今天有人打來熱線反映地方亂收費,馬上就會有很多熱線打來反映同一問題,容易引起聽眾的審美疲勞和節目的重複感。留下的線索也會造成第二天幫辦內容的重複。

2、由於注重對“幫忙過程”和“幫忙結果”的展示,受篇幅和節目要求的輕鬆伴隨的內在節奏的影響,幫忙類節目的深度比起民生新聞節目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有一種“點到為止”的無奈。因為一旦幫忙有結果,也就意味著幫辦的結束,而在幫忙節目中大段插入評論和反思也是不合適的,會和一般民生節目混淆,背離了幫忙節目的宗旨。

3、廣播幫忙類節目的靈魂是思維靈活的主持人,但是導播間和熱線邊龐大的幫忙團成員(編輯記者主持人)是非常關鍵的,但是受到廣播節目成本和運作模式的限製,幫忙團成員數量和質量都顯得很單薄,一般直播室2-3人,導播室2-3人,這些成員,其實也是身兼多職——接聽熱線、提供谘詢、形成幫辦、反饋熱線等等。在這一點上,廣播幫忙類節目和電視幫忙類節目的團隊是無法比擬的,短期內也是無法完善的。

4、因為廣播的傳播速度快,很多求助信息無法核實真假,而記者幫辦到一定程度會發現,隱情不少。比如,有聽眾反映衛生院不給補辦出生證明,卻隱瞞了孩子非計劃類生育的事實;反映房產糾紛卻隱瞞了自己並不是房產持有人的真相等等。另外,節目甚至會出現一批職業求助人,幫忙平台成了他們求助的專場。

5、求助內容的低俗化,難以脫離市井。求助內容裏,經常會有幾十年鄰裏糾紛、土地糾紛等等這樣的求助出現,幫忙類節目很難挖掘前因後果,因此這類題材隻能一帶而過,無法有具體的解決實施辦法。

三、如何做好幫忙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