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送貂蟬後回家,正碰上呂布,呂布抓住王允的衣襟厲聲責問:“既把貂蟬許我,為什麼又送給太師?”
王允忙說:“此地不是說話處……”
兩人到了王允家,王允說:“太師昨日到我家說,聽說我將貂蟬許給將軍,特地前來看看兒媳。我怎麼敢抗命,即喚女兒出來。太師說:‘今日即是良辰,我這就要接貂蟬,過去給他們完婚。’我怎敢推辭?”呂布高高興興回家去了。
次日,呂布到董卓府打聽婚事,正遇董卓與貂蟬剛起床。貂蟬一見呂布珠淚滾滾,連連以手指心,呂布也心如刀絞。而董卓以為呂布勾引他小妾。二人互相怨恨起來。一次董卓回家,正遇上呂布與貂蟬私會。心中大怒,擲戈投殺呂布,呂布狼狽逃竄。貂蟬立即大哭,向董卓說呂布調戲她。
後來,呂布見到王允。王允佯裝不知呂布婚變,引得呂布怒氣衝天。王允即勸呂布誅殺董卓,立功天下。呂布慨然允諾。
王允與呂布等密計,趁董卓上朝時,伏兵殺了董卓。一代奸臣死在王允的連環計中。
宋代將領畢再遇就曾經運用連環計重創敵人。他分析金人強悍,騎兵尤其勇猛,如果正麵交戰往往造成重大傷亡。所以他用兵主張抓住敵人的重大弱點,設法鉗製敵人,尋找良好的戰機。
一次又與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隊不得與敵正麵交鋒,可采取遊擊流動戰術。敵人前進,他就令隊伍後撤,等敵人剛剛安頓下來。他又下令出擊,等金兵全力反擊時,他又率隊伍跑得無影無蹤。就這樣,退退進進,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憊不堪。金兵想打又打不著,想擺又擺不脫。
到夜晚,金軍人困馬乏,正準備回營休息。畢再遇準備了許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陣地上。然後,突然襲擊金軍。金軍無奈,隻得盡力反擊。那畢再遇的部隊與金軍戰不幾時,又全部敗退。金軍氣憤至極,乘勝追趕。誰知,金軍戰馬一天來東跑西追,又餓又渴,聞到地上有香噴噴的味道,用嘴一探,知道是可以填飽肚子的糧食。戰馬一口口隻顧搶著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進一步。金軍調不動戰馬,在黑夜中,一時沒了主意,顯得十分混亂。
畢再遇見時機已到,立即調集全部隊伍,從四麵八方包圍過來,殺得金軍人仰馬翻,橫屍遍野。
走為上三十六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全軍退走,躲避開強敵而不受損失,並不違背兵法原則。
三十六計中“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原作者以此計為三十六計之總是別有用意的,因戰場上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是常勝將軍也必然有失敗經曆,所以人們總結,沒有打過敗仗的人,是不能成為將軍的。因此轉敗為勝之計,乃是計中之絕妙之計。
“走為上”計,說白了,就是在必要的時候,逃走是最上等的做法。它可以免去遭人活捉,束手待斃的慘境。
公元前206年,初春時節,關中寒氣未退,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光禿禿的樹枝在寒風中顫抖。
劉邦騎著一匹高大的馬,與謀臣張良並排走著。後麵跟著的是他的一群侍衛。
他們從一離開營寨,就一直沒有說話。從表情看,劉邦嚴肅的麵顏,還是掩飾不了幾分焦慮和恐慌。張良看到主公這麼沮喪,很不好意思開口。其實,他也為主公擔憂:項伯雖然已傾向主公,項羽似乎也不足為慮,可怕的是項羽的謀臣範增是個很難對付的滑頭。鴻門宴上項羽如果聽信範增的話,主公的性命不就……張良不禁打了一個寒戰。
“張良,此去鴻門,我還能回來嗎?”劉邦終於還是開口了。
“主公,你放心,有我張良在,就有你主公在。”張良語氣堅定,聽不出有半點氣餒。劉邦的心總算平靜了一些。
鴻門宴設在一座簡略的軍營裏。項羽一接到劉邦要來赴宴的消息,便做了一番精心的安排。軍營外,武士林立,戈戟森嚴,劉邦遠遠望見,極力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直往項羽住處奔來。守衛將士攔住去路,喝道:“大王有令,隻許劉邦帶張良進見,其餘停在軍營外麵。”劉邦遲疑了一下,馬上快步跨進大門,張良緊緊跟上。
房子不大,低矮的空間,給人一種沉悶之感。項羽端坐在一張矮幾的上方,右邊坐著範增,左邊坐著項伯。
劉邦見了項羽,不敢像過去那樣向他行平輩的禮。他趴在地上,連連叩頭:“劉邦拜見將軍,靜候吩咐。”
項羽“霍”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眼睛直瞪著拜在腳下的劉邦:“劉邦,你知罪嗎?”
劉邦的魂魄都已飛到了九天外,戰戰兢兢地說:“請……請將軍息怒,我劉邦隻不過是個沛縣亭長,聽了別人的話興兵伐秦,才投在將軍的旗下,聽從將軍的指揮,絲毫不敢冒犯將軍。不知道怎麼得罪了將軍,還請將軍說個明白。”
項羽說:“天下痛恨秦王,你自作主張把他放了,還要重用他,這是一項大罪;就憑你一句話,隨便改變法令,收買人心,這是第二項大罪;抗拒諸侯,不準他們進關,這是第三項大罪。有這三項大罪,怎麼還說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