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年齡,意味著成功、財富、成熟。但這個年齡同時也是身體走向下坡的分水嶺,許多疾病會在這個時候主動找上門來。據統計,目前北京中年人心髒病死亡率是10年前的1~2倍。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已經成為中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
中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主觀上看,他們在事業上處於成熟和上升的時期。但從客觀上看,他們在體質和生理功能方麵卻處於減退和下降時期。這一升一降的矛盾發展,形成了中年人患病的某些特點。
特點之一:突變性。由於中年人忙於事業,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有所忽視,甚至無暇顧及,致使一些常見病不能及時發現和早期診斷。這樣,常使某些疾病的病情日趨加重或慢性病發生突變。
特點之二:潛在性。中年人常以自己的精力充沛而自豪。他們擔負著工作與家庭兩副重擔,對自己的一些輕微病痛或身體不適往往並不介意。其實,中年人的生理功能正由盛轉衰,生命細胞的再生能力、免疫能力、內分泌功能等正在下降,心、肺、腦、腎等髒器的功能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減退。因此,中年人已經步入多事之秋,容易罹患各種疾病,症狀卻常常容易被忽視,或因工作繁忙而被掩蓋,因而不易做到早期發現和治療。
特點之三:誘發性。中年人由於在社會和家庭中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們不得不擔負起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為繁重的擔子。繁忙、急躁、煩悶、焦慮等所積蓄起來的緊張和疲勞,常常成為疾病的誘發因素。中年人滿以為可以用自己的精力和體力來克服緊張和疲勞,但勉強支撐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疾病。
醫療專家認為,人進人中年,也就等於進入了“疾病暴發期”。中年人一定要提高保健意識,不可自恃年富力強,對健康滿不在乎。一般來說,中年人常見的疾病有:
1.心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病是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性要警惕的第一大健康殺手。長期的疲勞、精神緊張、大量吸煙、飲酒,是這類病的直接誘因。其中高血壓在中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該病危害性大,常易並發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風等症。中年人患冠心病的也很多,如發現胸悶、心前區壓迫感、有早搏,都要引起重視,及時做心電圖檢查,以明確診斷。腦出血過去一般多發於60歲以上的人群,但現在卻日趨年輕化,其原因一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節奏加快,日常生活無規律;二是中年人各方壓力太大,情緒波動大;三是中年人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如血壓高不注意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不能忽視,盡早采取增強呼吸道抵抗能力的措施,可以預防或延緩呼吸器官的衰變。
3.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症。骨質增生是中年後骨骼係統的衰老現象,骨骼疏鬆也是骨病常見病因之一,女性多於男性,對絕經期婦女來說是嚴重的威脅。
4.膽囊炎。膽囊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外科急症,一般多發生在中年人。絕經期前的中年婦女,患膽囊炎的機會要比同年齡的男子更多一些。
5.前列腺病。前列腺的疾病也往往起源於中年。當你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小腹墜脹,腰痛時,可能就是泌尿係統有問題了。這個時候不要忌醫,如果一旦轉成慢性病,治療起來就較困難了。
生命早謝在半山腰
2005年1月22日晚,清華大學電機與應用電子技術係講師、36歲的焦連偉突然發病,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醫生診斷的死因結果是:突發性心髒驟停,導致心肌梗塞死亡。而此前焦連偉從未表現出任何心髒病症,專家推斷,這與他長期被忽略的超負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壓力過大有關。
四天後的1月26日中午,46歲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教授高文煥,因患肺腺癌不治去世。醫生認為,繁重的工作壓力不僅使他錯過了癌症的最佳治療時機,還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在短短的4天時間裏,清華大學兩位年輕教師相繼去世,使英年早逝現象再度撞擊著人們的心靈。而隨便翻一翻2004年的報紙,我們發現,“英年早逝”這個詞已被我們的媒體無情的用了許多次。心髒猝死、糖尿病、癌症,這些原與英年無關的病魔,卻一次次吞噬了健康的生命,掠殺了一個個跳動的心髒——
2004年1月24日,重慶北碚區歇馬派出所所長郭林因春節期間連續加班,突發疾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終年35歲。醫院診斷其死亡原因為超負荷工作,引發心髒病、冠心病等病症。
2004年4月8日晚,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由於連日超負荷的工作讓心髒不能承受,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
2004年7月,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長孫立東由於超負荷工作,累倒在辦案現場,22天後在醫院去世。
2004年8月14日,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在北京不幸逝世,年僅51歲。
2004年11月7日,被稱為“膽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患腸癌醫治無效,不幸於上海逝世,年僅38歲。
2004年12月1日,剛剛升任重慶市涪陵區公安分局白濤公安分局辦公室副主任的警員,從十二層樓的樓頂上縱身一躍,為自己32歲的生命畫上了休止符。彭雪鬆在遺書中說明了他自殺的原因: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失眠乏力,情緒低落等。
同一天,震驚全國的張君案主要偵辦者、49歲的重慶刑警總隊副總隊長杜成華也離開人世。醫生診斷的死因是:勞累過度引起肝功能衰竭、肺部感染。
12月8日,42歲的重慶合川縣二郎鎮派出所民警彭世傑在執行任務途中倒在海拔800米的太平廟山脈挖東山上,心跳驟停導致心肌梗塞死亡…
在英年早逝的人員中,除了我們下麵還要重點介紹的知識分子人群外,我們還發現了有三個比較集中的職業。其中第一個是企業家。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企業家總是與高檔的汽車、豐厚的收入、漂亮的秘書聯係在一起的,但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他們在高薪靚車背後卻有著極其忙碌的生活與沉重的壓力。前幾年青島啤酒老總“過勞死”,2004年,又有楊邁的猝死和王均瑤的早逝。楊邁死前,剛和夏新電子簽下2.5G技術平台供應協議。王均瑤,均瑤集團董事長,25歲時,這位溫州商人就開辟了國內第一條私人承包的航線,並被人們冠以“膽大包天”的名頭。如今,他的企業擁有航空、乳業和置業投資三大板塊,總資產25億元。然而,就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正扶搖直上之際,38歲的王均瑤卻離開了人世。一位醫學專家指出,王均瑤患上腸癌很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的生活、飲食不規律造成。
警察也是英年早逝比較多的職業。僅2004年12月上旬不到10天的時間裏,重慶就有3名警察英年早逝。其原因,主要是許多警察長期超負荷工作,心理壓力較大。來自重慶市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重慶民警約有50%身患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所有警種中刑警又是患病最多、身體最差的。重慶在職民警因公或因病死亡的平均年齡已從8年前的44歲,降至現在的40歲。呼吸係統疾病、胃腸係統疾病、心血管係統疾病等公安職業病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不少民警長期超時、超負荷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時的休息與調整,經常處於疲憊煩躁的“亞健康”狀態;一些民警身患重病仍堅守工作崗位,直至英年早逝——這無疑是令人深感惋惜與痛心的事情。
第三類人群便是大紅大紫的影視明星。這幾年,以一曲《大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年僅35歲的高楓;“亞洲第一飛人”、50歲的柯受良;36歲的舞星陶金;41歲的影視明星李媛媛等相繼英年早逝。許多人不理解,明星們走南闖北,不僅收入高,而且受到萬眾追捧,簡直可以呼風喚雨,隨心所欲,為什麼也會列入英年早逝的行列呢?有專家分析認為,相對常人,明星客觀上似乎更有生活“特權”,更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度,但是,在“明星並非常人”的生活環境下,名利的壓力更容易導致心態失衡,單向的自由度擴大容易弱化生活的自律,萬眾矚目也可能迫使他們內心封閉。由此看來,明星的光環替代不了人生所需的常態,由名利所帶來的閃耀之處,常潛伏著“失常”的陷阱。
把容易英年早逝的幾種職業綜合起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共同之點,那就是他們普遍存在著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的情況,而這正是導致這些職業容易出現英年早逝的核心原因。這由此提醒我們:緩解工作的壓力,減輕心理的負擔,是保護生命的關鍵舉措。
知識分子為何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的問題,實際上早在20多年前蔣築英去世時就被提了出來,遺憾的是,20多年過去了,這種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製,反而日趨嚴重了。
蔣築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1965年,他年僅26歲,便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令日本學者大為驚奇不已。此後,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後解決了國產鏡頭研製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20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的複原技術十分落後,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築英就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複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後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1982年6月14日深夜,蔣築英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他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他於6月15日去世,終年43歲。
蔣築英去世後,當時一些報刊便提出了要重視英年早逝現象,關注中年知識分子的身體健康,但由於近年來科技競爭更趨激烈,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現象發生得更加頻繁,更加嚴重。一大批才學橫溢的科學家、藝術家等知識分子,都在50歲上下猝然撒手。隨便羅列一下,就有一大批名字:數學家張廣厚、羅健夫、洪崇威,氣象學家曾再順,煤炭學家奕茀,電力專家陳安樂,船舶專家華怡,物理學家崔長庚、陳楊,力學家卓克聰,世界宗教學家張躍,實驗語言學家楊順安,篇章語言學家廖秋思,梵語學家趙國安,小說家路遙、周克芹、邵誌安、祝興義、王小波,音樂家施光南……一個個知識精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突然病逝,令人痛心惋惜。
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英年早逝”悲劇大都發生在45~55歲年齡段的中年知識分子中。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隻有53歲,比全國平均壽命低17歲,中年知識分子死亡率超過老年人的兩倍。據一份追蹤了十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反映,在中國的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北京,這一人群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比10年前縮短了5.18歲,比北京市人口的平均壽命低近20歲。近5年來,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院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53.3歲;中科院係統在職科學家平均壽命隻達到52.2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科研人員患病率高達80%,動物所體檢未見異常的知識分子僅5%,數學所患高血脂症的知識分子占71%……
這些數字讓我們觸目驚心。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社會精英們遭遇到如此悲劇呢?據醫學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證實,英年早逝者91%是因為後天自身因素,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任務重。從英年早逝的知識分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往往身兼數職,在單位都是中流砥柱,任務繁重,長期超負荷工作,事事親力親為,另外,他們敬業精神非常強,有病也不上醫院,連軸轉地工作,從來不把體力透支當一回事。繃得太緊的弦終有拉斷的時候,過得太累的人則終有不堪重負的時刻,結果突然撒手而去,往往連遺言都未及留下。
48歲病逝的上海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鍾家棟,他兼任的職務就有:複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幹事、上海市中共黨史副秘書長、鄧小平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高校“兩課”評估專家組成員……他往往白天幹行政,晚上做學問,加上本身有一點輕微的先天性心髒病,最終導致不治而亡。
38歲,胡可心就已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這一連串的“光環”足以令人敬佩與羨慕。然而,這樣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科學家,沒有被世界科技難題嚇退,卻被病魔無情地吞噬。
工作過於辛勞、工作壓力過大,導致許多知識分子長期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就職於北京某家都市類報紙的張先生對此便深有感觸。在張先生所在的報社,每個記者每月要完成1萬餘字的稿子。為了給讀者提供及時鮮活的新聞,記者們每天奔波在獲取第一新聞的路上。由於新聞隨時可能發生,記者們就得隨時準備采訪,這導致記者的生活十分不規律,甚至一日三餐都無法按時。記者熬夜寫稿是常事,張先生最晚的一次是淩晨3點鍾到家,等到了自家的樓下,此刻他連上樓的力氣都沒有了。緊張事件在一段時間內的積累,最終會產生一種有損健康的緊張後效應,腺體激素分泌過多,肌體出現衰退,嚴重者便釀成英年早逝的悲劇。這幾年新聞界噩耗不斷,如50歲的《楚天都市報》總編輯楊衛平、51歲的《海南日報》總編輯鄒愛國等的相繼去世,不能不說與新聞界壓力過大沒有關係。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聞單位聯合搞的一次大規模調查表明,新聞工作人員的死亡年齡高度集中在40~60歲這個年齡段,占死亡人數的78.6%,平均死亡年齡為45.7歲。更令人警醒的是,在職人員中,健康者僅為18.4%,患病者為8.9%,其餘的人則處於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
目前,“累”、“壓力大”、“沒時間鍛煉”已經成為知識分子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種生活狀態下,知識分子的身體狀態堪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疲勞綜合症甚至過勞死等病症,正在威脅著知識分子的健康和生命。
“腦力勞動、精神緊張、飲食精細及高脂、城市空氣嚴重汙染、運動不足等,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細數起來,知識分子把這些因素快占全了。”蘭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先生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知識分子健康的“頭號殺手”。
知識分子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壓力大、處於疲勞狀態是導致他們身體狀況差的原因。過度勞累或者長時間精神緊張,會使身體的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引起體內主要的器官和係統失衡,比如發生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等等,嚴重的就會導致全身的應激狀態,從而引發疾病甚至死亡。
心理負擔重也在傷害著知識分子的身心健康。知識分子的成就動機很強,他們長期處於心理亢奮期,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腦袋仍是“開天窗”——眼睛閉著,腦袋仍舊在不停地運轉。他們對於工作的概念遠不是解決溫飽,而是要抓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為了事業他們甚至願意搭上性命。
忽視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注意鍛煉身體和放鬆自己也是導致知識分子體質差的主要因素。知識分子必須學會放鬆,做到勞逸結合,但現在很多人連每天抽出30分鍾去鍛煉都做不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心內科和醫學心理學教授楊菊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知識分子的亞健康狀態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的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60%將死於心腦血管疾病,10%將死於腫瘤,20%將死於吸煙引起的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病以及意外事故,隻有10%的人有望安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