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到中年莫硬撐2(2 / 3)

據對清華大學中、高級知識分子患病情況調查,患病率達71.5%,隻有28.5%的人沒有病。絕大多數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並且有17.8%的人患兩種病,28%的人患三種病以上!清華教師們隨著職稱的升高,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呈顯著上升趨勢。講師患病率為13.5%,副教授為60%左右,教授則為84%。另對全國11省市的調查,我國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平均患病率為61.08%,大部分人長期遭受著疾病的困擾!

知識分子患病種類主要為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等,其中,心、腦血管疾病占53.12%,消化係統疾病占13.43%,傳染性疾病占13.3%,呼吸係統疾病占4.59%,其它疾病占15.56%。

另據中國醫學研究會調查,僅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三類疾病,中、高級知識分子的患病率要比中年工人的發病率分別高達10倍、7倍和18倍。

許多中年知識分子的病死是猝發的,但病因卻是積累的、漸成的。據統計,50%的心肌梗死病人平時隻會偶爾出現胸悶和胸痛的現象,而造成猝死的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都是隱蔽性很強的疾病。

中年知識分子的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對家庭、單位和社會也是很大的損失。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麵是中年知識分子要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充分愛惜自己的身體,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另一方麵,也需要組織上和家人給予中年知識分子更多的關心愛護,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減輕他們的壓力,並從製度上解決中年知識分子的休假和身體保健問題。

疲勞過度:追逐死亡的遊戲

過勞死,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媒體曾經以旁觀者的姿態大量報道過日本白領階層的這一現象。沒有料到的是,僅僅是20多年後,這個可怕的病魔卻如瘟疫般已經蔓延到你我的身邊,開始威脅到每一個人——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是事實。

案例一:一名身體健壯、不沾煙酒的36歲男子,突然死於辦公室。這名男子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同時在夜間兼讀碩士課程,每天隻睡4個小時,身體長期處於過度疲勞狀態。

案例二:一名34歲的男子在深圳一家大酒店宴席廳裏猝死。他原是某公司的銷售部經理,靠拚命工作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100萬元的存款,一棟花園別墅,一輛本田小車。然而,“三個一”目標未達到,卻提前得到了一張“心肌梗死”的死亡證明。

案例三:一位42歲的白領,每天連軸轉地拚命工作,在洽談好一筆生意後激動地與對方雙手相握時心髒病猝發而死。

案例四:杭州一位超市女營業員,春節前連續加班了好幾天,每天工作時間從7:30~24:00,每天睡覺的時間隻有四五個小時,結果在大年三十傍晚下班回家時,猝死在公共汽車站。醫生診斷後認為屬於過勞死。

小時候,大人們常說:“要勤勞,人不會累死的;睡上一晚,明天又有新的力氣長出來了。”許多人信以為真,都說隻有餓死的鬼,沒有累死的人。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過度的勞累就能夠給我們寶貴的生命突然劃上一個句號。在醫學上,這種病例叫“過勞死”。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現代特殊病,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亞健康狀態,而後由於積重難返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繼而喪命。也有人將“過勞死”定義為由於長期慢性疲勞而誘發的猝死,即“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淤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總的來說,“過勞死”是一種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現象。

許多人的生命就是在無休止的加班熬夜中受到侵蝕,許多人的心髒就是在無止境的壓力下突然停跳。然而,這類悲劇似乎還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過度勞累的情形在工作與生活中比比皆是。

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說得好:“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疲勞,實際上是一種信號,它提醒你,你的機體已經超過正常負荷,出現疲勞感就應該進行調整和休息,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如果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不僅降低工作效率,還會誘發疾病。因為人體就像“彈簧”,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產生永久變形,導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個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彈性,不要超過它的彈性限度。

醫學專家研究認為,以下人員最容易發生過勞死,必須予以高度警惕:有錢有勢的人,特別是隻知消費不知保養的人;有事業心的人,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有遺傳早亡血統又自以為身體健康的人;超時間而工作的人;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律的人;長時間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並且容易緊張的人;幾乎沒有休閑活動與嗜好的人。

對於“過勞死”,我們隻能預防,而不能救治。那麼,哪些症狀出現後就要警惕過勞死了呢?一般認為,出現以下情況就要留意了:渾身無力、容易疲倦、頭腦不清爽、思想渙散、頭痛、麵部疼痛、眼睛疲勞、視力下降、鼻塞眩暈、起立時眼前發黑、耳鳴、咽喉異物感、胃悶不適、頸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發涼、手掌發粘、便秘、心悸氣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暈車、坐立不安、心煩意亂等。

猝死:誰讓生命列車中途出軌?

常常聽到這樣不幸的消息:某某人睡覺前還好好的,早晨卻發現已經死亡了;某某人在排便時大聲喊叫後就暈厥過去,被送到醫院搶救,但為時已晚;某某人去外地出差,乘飛機途中突發心髒病,到達目的地送到急救中心搶救時已經死亡,屍檢為心髒破裂……

俗話說,人有生、老、病、死,這是生命延續的一個過程。然而,這些人卻沒有經過這個連續的過程,是由生直接跳到了死。這便是威脅中年人生命的猝死。

所謂猝死,是指自然發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發生前可能胸疼、氣急,也可能毫無預兆就突然發生。猝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過去猝死者以體弱多病的老年患者居多,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人猝死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北京市安貞醫院的一項統計顯示,該院每周至少有兩三名45歲以下的中青年因心梗或腦卒中急性發作入住重症監護室,最年輕的冠心病猝死者年僅33歲。更為危險的是,中青年患者突發猝死往往沒有明顯先兆,身上也常常沒有急救藥,搶救成功的幾率很小。

猝死的病因很多,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其中冠心病猝死的比例很大。臨床醫學證明,年逾40歲後,由於心肌細胞內纖維脂色素沉著,心肌的纖維間結締組織增生,心肌逐年肥厚;另一方麵,心髒周圍血管逐漸硬化,導致管腔變窄,引起局部血氧供應減少,從而直接影響人的心、腦、腎、眼等器官。因此,科研人員提醒中年人,在因長期超負荷運行而感到頭暈、胸痛、氣短、心悸時,這些症狀往往是心髒不健康或“心髒性猝死高危中年”的早期信號。醫學專家還指出,人體得以正常運轉是因為心髒無休止的運動,心髒泵血能力越強,為機體提供的血氧含量就越高,人腦及其他器官的運行就越良好。對中年人來說,隻有強心、改善血管內血氧運送通道,才能解決血氧不足的問題,從而直接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據美國心髒學會統計,在美國2億多人口中,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心髒性猝死,其中約有25%的人是因疏於對心髒健康隱患的重視。

冠心病是心腦血管病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是供應心髒營養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而產生的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髒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遺傳等危險因素導致的;二是人們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過大,特別是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易患冠心病。許多中年人平時忙於工作,少於運動,家庭和工作壓力又大,是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果突然變瘦,經常胸悶、憋氣、心悸等,則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做內科檢查。如懷疑有冠心病,除常規作心電圖、胸部X光以外,還需加作心髒彩色超聲波、平板運動試驗、核醫學心肌掃描、動態心電圖的觀察等等,必要時加作冠狀動脈造影,以便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及時治療。

無症狀冠心病,特別是無症狀心肌梗死是猝死首要的危險因素,一般的體檢和心電圖不易發現隱性冠心病,有些病人心電圖檢查結果可能正常,隻有在做特殊檢查時才可證明有心肌缺血。一旦發作,就會措手不及。

高血壓也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有些人對自己的高血壓已經適應,正是這種不被人注意的高血壓危害性更大,它隱蔽地損害人體重要髒器,在遇到某些誘因時,便會引發高血壓腦病、腦中風等。

另外,慢性疲勞、積勞成疾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素,累積疲勞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會步入病態疲勞,甚至因此發生“過勞死”。

猝死發生後,如果在2~4分鍾內沒有獲得有效的治療幹預,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超過8分鍾人就死亡了。對於發生於健康成人的猝死,特別是無基礎心髒病的心髒性猝死,若救治及時,部分病人可獲存活。而發生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發性心室顫動,若經及時電除顫,複蘇成功率可達70%~100%。

在猝死發生的第一時間,應盡快進行心肺複蘇,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環是複蘇成敗的最重要環節。在一些發達國家,醫療教育機構對普通民眾進行人體心肺複蘇的教育和培訓,就是為了使猝死病人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救治,以提高複蘇的成功率。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有必要掌握一些簡單的猝死救治方法,因為猝死病人能否救活,也就是幾秒鍾的時間,耽誤了這幾秒鍾,再先進的醫療技術也無力回天。

一般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當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而倒地時,應立即令其平臥,拍擊其麵頰並呼叫,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部位以確定有無搏動,若無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複蘇。首先令其頭部後仰以暢通氣道,繼之進行有效的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應持續進行到專業急救人員到場。在進行基本的心肺複蘇的同時,應盡快呼叫急救人員以采取進一步的救治措施。

惡性腫瘤虎視眈眈

2002年3月28日的《哈爾濱日報》報道,哈爾濱市防疫部門的一項調查表明,2001年全市因惡性腫瘤死亡的患者中,35~55歲的中年白領占46.9%,而且近七成是肝癌。專家分析認為,中年人心理壓力大,又不注重身體鍛煉,平時以車代步,生活不規律,通宵飲酒,大量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誘發癌變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披露了近10年北京市民死因變化趨勢,其中惡性腫瘤10年增幅達31%,肺癌占1/3,男性肺癌上升幅度最大,死亡率上升55%,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上升43%。從此可以看出,中年時期的預防癌症已成為人類延長壽命的關鍵。

癌症是一種常見病,它可發生在人體各器官,而中年期是癌瘤發病的高峰時期。根據有關資料表明:在死亡的老年人中,隻有1/10死於癌症;而在中年人的死亡原因中,癌症占1/5。該資料還顯示:死於癌症的病人平均年齡為55~59歲,比正常人減壽12~18歲。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腫瘤列為全球十大致命的疾病之一。而與目前人類的第一殺手——心血管病不同的是,心血管病的發病年齡高峰在70歲以上,而惡性腫瘤則集中在中年期,即50~65歲之間。近幾年,癌症患者的年輕化日趨明顯,據臨床資料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鼻咽癌好發於30~50歲,子宮頸癌常發於40~50歲,胃癌好發於40~60歲,肝癌好發於31~50歲,肺癌在中年人中也呈上升趨勢。這表明,癌症已開始全麵“襲擊”中年人,並成為剝奪中年人生命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市胸部腫瘤醫院胸外科專家李福根教授說,肝髒是人體最敏感、最脆弱的器官,勞累、熬夜、酗酒都會傷害肝髒,這種長期的傷害會轉化成慢性肝損傷,極易導致肝癌。另外,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大的中年白領人士,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造成免疫力低下,也容易誘發肝癌。

癌症的發病機製到目前為止尚不很清楚,但自身基因突變是主要原因,而自身基因突變則與自身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有些中年人雖然生活水平較高,但合理營養未被重視,加之體力活動很少,常常一坐一天,出門也幾乎全部乘車,以致高熱、高脂、高蛋白的飲食造成消化道病變。因此,預防癌症一方麵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生活要有規律,飲酒要節製,最好不吸煙,要遠離可致癌的醃製品等黃曲黴攜帶物,減少癌變幾率,要加強鍛煉、清淡飲食,另一方麵還要特別重視身體健康檢查,有條件的應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應多做幾次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中年人防癌的第一步,應從加強預防意識,了解有關腫瘤的知識做起。這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加以注意,如不吃過燙、過熱、刺激性強、黴爛變質的食物,以預防食道癌和胃癌;加強口腔衛生,養成刷牙習慣,及時治療各種口腔疾病,糾正鑲配不合適的義齒,避免舌或牙齦受到經常性的刺激和損傷,有助於預防牙齦癌和舌癌;戒除煙酒嗜好,利於預防消化道癌和肺癌;避免束胸、積乳和經常受各種刺激及摩擦,以防乳腺癌;晚婚、晚育、注意性器官和性生活的衛生,以預防子宮頸癌;盡早割除包皮以預防陰莖癌;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可預防結腸癌、卵巢癌。

此外,積極治療癌前疾病,密切觀察和治療可能癌變的良性疾患,也是防癌的重要環節之一。中年人常見的癌前期病變和可能癌變的良性疾患包括:好發於口腔、外陰、宮頸等部位的黏膜白斑;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瘺管;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頸項、腰等處的色素痣等;中年婦女常見的乳腺囊性增生,如乳腺組織增生、乳腺纖維瘤和乳腺導管內乳頭瘤;食道、賁門黏膜上皮增生,久治不愈的慢性胃潰瘍,腸道單發或多發性息肉樣腺瘤、萎縮性胃炎和肥大性胃炎。其它如宮頸糜爛、睾丸異位、乙肝、肝硬變等,也有致癌的可能性,應予警惕。

專家認為,采取科學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吸煙、不飲酒、保持營養平衡、心情愉快、多運動等,可使1/3的癌症得到預防,1/3的癌症病人得到治愈,1/3的癌症病人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