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到中年莫硬撐
——嗬護中年人的健康
許多影視作品都把中年人刻畫成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形象,許多中年人自己也認為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因此在事業上硬拚,在家庭裏硬撐,在生活上硬熬。他們沒有意識到,人到中年,表麵上看起來仍延續著青年人的健壯,實際上體能已進入由盛而衰的轉折期。在這個階段,許多疾病開始纏上了中年人,並在得不到中年人重視的情況下摧毀了中年人的身體,甚至毫不留情地奪走了中年人的生命。
2005年4月10日,著名畫家、時裝設計師、導演陳逸飛因胃部大出血、肝功能衰竭,在上海突然病逝,享年59歲。噩耗傳來,全國震驚!在人們對陳逸飛英年早逝深感惋惜的同時,關於中年人健康的話題成為了社會的熱點。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那些支撐著社會與家庭的脊梁——中年人群體時,發現他們中的不少人看似強壯的身體上,卻背負著日漸長大的四個字——積勞成疾。據了解,陳逸飛有長期的肝病史,而最近因為趕拍電影《理發師》,過於拚命勞累,一個月前就已經胃出血住過兩天醫院,但病情稍稍得到控製後,他就回到了拍攝現場。專家強調,如果那時他可以停下來多休息一下,他的生命不會結束得如此之快。
事實上,類似陳逸飛的悲劇天天在上演。可惜的是,至今還沒有引起中年人的高度重視,沒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吳女士,42歲,長沙某單位職工。她自恃身體健康,單位兩年組織一次體檢,她從來都不當回事。後來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乳腺癌。由於患病時間太久,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半年後,吳女士不得不告別了這個令她留戀的世界……
王先生,38歲,上海某公司項目經理。一天早晨他感到有點發燒和頭疼,但他沒有在意,繼續上班,晚上,他因心肌梗塞而猝死。據悉,王先生從事銷售工作,任務很重,壓力很大,每天回家很晚,家人常勸他多休息,但他一直沒有在意……
中年,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全盛時期,又是開始進入衰老的過渡階段。而工作上的重擔與家庭的責任,使許多中年人往往忽視自己的健康,結果是急性病未得到有效控製,慢性病常常不去治療,輕微病症往往不注意,職業性損害的勞動保護更是滿不在乎,致使多種疾病乘虛而入。最近,一項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地對1197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66%的人有多夢、失眠、不易入睡等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為62%;記憶力明顯衰退的占57%;脾氣暴躁、焦慮者占48%。許多中年人隨著職位的升遷、存款數字的增大、事業的蒸蒸日上,健康卻一路負債,最終停泊在人生的中點。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調查發現,全市居民總死亡率穩定,隻是40~49歲的中年人死亡率10年來出現明顯增高趨勢,男性增長了73%,女性增長了15%。據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太大的工作壓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
而尤為可怕的,還不是中年人的健康問題,而是對中年人健康問題的嚴重忽視。在日常生活中,中年人的健康往往被中年人以及中年人的家人忽視。人們總是習慣關心脆弱人群的健康狀況,如老人、兒童、孕婦等,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這些人群的健康狀況沒有中年人好,而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仿佛是一個健康強壯的群體,他們隻能扮演關心別人的角色,而不會成為被別人關心的對象。但實際上,中年人“年富”但“力不強”,健康狀況極不樂觀。中年人是社會和家庭的重要角色,對社會和家庭的振興與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許多來自社會、經濟、家庭及工作、學習上的沉重壓力使他們背著沉重的包袱,造成心理失衡,嚴重損害著他們的身體健康。而在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之下,身心疲憊的中年人卻往往采取不健康的減壓方式,如抽煙、酗酒等。這使得中年人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患病率與死亡率都在大幅度的上升。許多人未老先衰,許多人英年早逝!
沒有人不知道生命的寶貴,沒有人不認識健康的重要。我們在與朋友舉杯共慶時用得最多的祝酒詞是“健康”,在與客戶握手告別時用得最多的祝福語是“健康”,在與家人團聚時說得最多的關心話也是“健康”……但仔細想一想,在許多時候,我們隻不過是把健康當做了口頭禪。我們一樣在無休止地加班熬夜,一樣在無休止地抽煙喝酒,一樣在無休止地勞累奔波,並且對自己身上顯而易見的危險因素視而不見,總覺得自己離疾病還遠呢。然而等真得了重病,推進搶救室,或者躺在手術台上時,後悔卻已經來不及了。
針對中年人的健康狀況,醫學專家們呼籲:現在中年人的健康問題比老年人更嚴峻,比嬰幼兒更棘手,全社會都要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於自己。因此,在這裏我們誠心地奉勸中年人:從現在開始關注與嗬護你的健康,要知道,隻有健康才是你今生最大的財富!
一、人到中年身體差
“年富”但“力不強”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地級電視台工作,每年都是由他負責組織該電視台一年一度的春節電視文藝晚會,今年也不例外。辦電視文藝晚會是一個辛苦活,從組織編排節目到請演員,從舞台設計、服裝租借、錄音彩排到電視攝製與直播,千頭萬緒,前前後後要忙活幾個月。而我這位朋友居然一連操辦了11台春節文藝晚會,並且一年比一年有新意,在電視文藝界頗有影響。沒有想到的是,今年他卻突然暈倒在了晚會現場,連忙送到醫院,醫生一檢查——累的!我去探視朋友時,與醫生聊起,說他年年都是這樣幹的,今年怎麼會暈倒呢?醫生對我眼一瞪:你以為他還是一二十歲的小夥子?四十多歲的人了,幹活得悠著點了!
回來一細想,醫生的話還真是那麼回事。以前我也總覺得自己年紀輕,身體棒,有電梯不乘偏愛爬樓梯,上個七八層樓不喘粗氣;回家背一罐煤氣還可以手提一袋米;為了趕書稿,一天隻睡三四個小時居然頭不昏腦不脹,思維清楚得很。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總覺得手腳無力了,感冒發燒的時候多了,到基層采訪也不能熬夜了。到醫院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大病,與同事們一聊起,許多四十多歲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受——人到中年身體差了。
許多影視作品都把中年人刻畫成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形象,許多中年人自己也認為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在單位裏是骨幹,挑大梁,負主責,幹什麼事都是衝鋒陷陣,走在最前麵;在家庭裏更是棟梁,是支柱,上要贍養老人,下要養育子女。因此,中年人總是扮演著關心與照顧別人的角色,我們的社會也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老人、兒童的健康上,很少考慮中年人的健康,關注中年人的身體。而事實上,中年人“年富”但“力不強”,已經進入了人生的一個多事之秋。有專家提醒,中年人,尤其是45~55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人們生命的“高危期”,疾病的“暴發期”。
人到中年,脫卻了青年人的幼稚,又沒有老年人的暮氣,因而給人一種年富力強、意氣風發的感覺。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生理上,中年是生理功能從全盛時期開始進入衰老的過渡階段。據生理學家研究,人在20~25歲時,生理功能達到一生中的全盛時期。經過短暫的穩定,大約從30歲開始,人體各器官係統功能開始緩慢衰減,每年約遞減1%。
比如心血管係統,從30歲起,每10年心輸血量下降6%~8%,同期血壓卻上升5%~6%。血管壁彈性因動脈逐漸硬化而降低,血管運動功能和血壓調節能力減弱。血液膽固醇濃度也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心髒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可因而發生粥樣硬化。病變進一步嚴重時,動脈管腔變窄,引起心髒或腦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軟化等心腦血管病,這些疾病對中年人的健康與生命是最大的威脅。
呼吸功能也是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細血管的直徑隨年齡增長而擴大,肺組織彈性逐漸減小,肺的擴張與收縮能力隨之下降,肺活量因而變小。由於肺泡間質纖維增生,毛細血管壁增厚,肺的氣體交換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時,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
消化功能下降,最明顯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漸減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減退。
各種內分泌腺的功能也在減退。胰島素分泌量減少,使一些個體發生糖尿病傾向或罹患糖尿病。性腺功能降低,使性欲減退。到了中年後期,還會因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出現更年期綜合征。
其他器官係統功能也在減退。如肌肉開始萎縮、彈性降低、收縮力減弱;骨骼出現脫鈣過程,致使骨質密度降低;肝功能減低,使清除體內廢物的能力下降等等。
應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後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開始出現功能減退現象。抗體生成減少是一個突出表現,各種抗體的濃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細胞免疫功能也減弱,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殺滅能力都有所減退;免疫監視係統對發生癌性突變的細胞的監視功能減弱。這種變化在50歲左右十分明顯。這就是50歲前後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種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癌症的發病率在50歲前後是高峰期。
這種功能減退的生理變化如與不良的心理相結合,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長期的超負荷緊張工作,就可能導致中年人疾病的發生。以高血壓為例,中年人的患病幾率就是青年人的8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說,從世界各國大量的統計資料看,人進入中年後,生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43~45歲是一個分界線。人的生命曲線從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負擔曲線向上升,這兩條曲線的相交處正是44歲,所以44歲又稱作“中年剪刀”的軸。相關資料顯示,40歲左右是多事之秋: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以後開始出現症狀;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老年性關節炎,臨床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40歲左右。專家指出,中年是器質性疾病多發的階段,心腦血管病、前列腺炎、頸椎病、肝膽疾病已成為中年人身上的幾顆“定時炸彈”。
我國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等11個部門對全國的調查也證實,40歲年齡組的體質最令人擔憂。監測數據顯示,40歲的人群個頭開始縮小,身體發胖,血壓上升,肺活量和肌力下降。
然而,大多數中年人沒有明顯地覺察到自己身體的變化,或者是不重視也不情願看到身體的變化,因此通常適應得很慢。其實,人到中年,必須承認並正視自己身體的變化,及時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畢竟不像青年小夥時期那樣健壯,功能也不如以前那麼好了。就像青年男女必須拋卻童年期的幻想以接受現實成長的自己並取得適應一樣,中年人對於他所不喜歡、甚至象征著歲月不饒人的生理變化,也必須加以適應。如果中年人不能接受青春已逝或青春將逝的現實,往往會發展為一種反抗作用,對工作、生活、家庭關係尤其是身體保健極其不利。因此,中年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重新製定自我期望值。人們常講對工作要隻爭朝夕,但人到中年,由於身心健康的特點,更應該提倡按部就班,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從醫學角度看,中年是健康能否保持的分水嶺。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們所說的加強中年保健的基礎。一般來說,中年人在社會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麵比其他年齡段的人都更有自己的優勢,隻要正視客觀實際,加強心理調適,加強身體保健,就能身心愉快地達到新的境界。
亞健康纏上中年人
“我的化驗單都正常,為什麼總感到渾身乏力、頭暈眼澀、吃飯沒有食欲,晚上經常失眠,到深夜一點都睡不著覺。”一位45歲的企業家指著手中的化驗單疑惑地問醫生。
“我長期腰酸背痛,白天上班老感覺疲倦,到醫院檢查,既不是腰肌勞損,也不是骨質增生,醫生說,沒啥毛病。”一位36歲的司機帶著滿臉的困惑谘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