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政黨分贓製”有顯而易見的弊病。第一,導致吏治腐敗,使貪汙受賄、營私舞弊成風。格蘭特總統任內,股票投機商傑伊·古爾德和詹姆斯·菲斯克通過賄賂包括總統姻兄弟A·E·科爾賓和總統私人秘書奧維爾·巴布科克將軍在內的總統親近人員,大量購買國家黃金儲備,以圖壟斷黃金市場,牟取暴利。第二,引起黨派傾軋,政局動蕩。林肯總統為要應付眾多的求職者,曾抱怨說,如果他的後院著火,他都沒有時間去救。威廉·哈裏森總統宣誓剛滿一月,便因從早至晚接見黨徒,勞累過度,致患感冒轉肺炎去世。第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那種以私人關係和政治派別為標準任命政府官員的做法,必然導致各種昏庸無能之輩充斥政府,導致人才缺乏,管理紊亂,效率低下。
“政黨分贓製”的種種弊端日漸為美國各界人士所認識。尤其是南北戰爭後,貪汙腐化盛行,且與封官許願的做法聯係在一起,更使其遭致國內公眾的強烈反對。就連一些總統,雖則囿於黨內的壓力,仍得實行肥缺分贓製度,但也對這一製度進行了抨擊。林肯說:“分贓製對共和國的危險可能比叛亂還要大。”加菲爾德總統把求官者比作劫路人,老練的謀求官職者象劫路人掏出手槍那樣把求職申請書掏出來。
1881年7月2日,加菲爾德總統在華盛頓的巴爾的摩火車站被一名謀求駐巴黎外交官官職未遂的芝加哥律師查傑斯·傑托用手槍擊中身亡。這震動了美國朝野。公眾與報界均認定,這是“政黨分贓製”釀成的惡果,是到了非廢除這一製度不可的時候了。
1883年,共和黨總統阿瑟因為要在1884年總統競選中與民主黨決一勝負,為收買人心起見,便在美國國會通過了俄亥俄州參議員彭德爾頓提出的《調整和改革美國文官製度的法案》(又稱《彭德爾頓法》或《彭德爾頓宮法》),並使之成為法律。
《彭德爾頓法》確立了競爭擇優原則,其主要內容有:政府文職人員必須通過競爭考試,擇優錄用;凡通過文官考試被錄用的人員,不得以政黨關係等政治原因被革除職務;不強迫政府雇員參加政治活動和提供政治捐款,使他們保持中立;考試內容應著重於實際工作需要的才能和知識;考試後應有一定的試用期,稱職後才正式任用。《彭德爾頓法》還規定,由總統任命的聯邦文官實行統一管理,如主持考試、進行分類、擬定人事法規、保證平等的雇傭機會、規定任期,等等。
《彭德爾頓法》剛通過時,隻適用於幾個部門,施用的地區主要是首都,後來才逐漸擴大。《彭德爾頓法》的通過,確立了美國文官製度的基本原則,標誌著文官製度在美國已初步建立。《彭德爾頓法》對於懲治腐敗、澄清吏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促進作用,使得美國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政府機關增加了透明度,腐敗之風有一定的收斂。它比“政黨分贓製”更能體現資產階級標榜的“機會均等”原則,也更有利於網羅人才以鞏固其統治。因此,《彭德爾頓法》一些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彭德爾頓法》越發暴露出其弊端,諸如,文官製度僵化;行政負責人與人事管理人對立;人事科學管理不被重視,造成智力枯竭狀態;官員人數太多,幹事的少而不幹事的工資過高;文官任職時間太長且可以不顧其效率低的後果。有些條款已喪失其應有的作用,如該法對政府工作人員規定了一定的保護性措施,公務員不得被任意辭退,任免官員必須經過複雜的手續等;公務員按照一定的期限即可晉升,這樣必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工作人員沒有競爭意識,容易誘發惰性;片麵強調公務員“中立”,缺乏應有的條款以保護公務員抵製政府濫用職權。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公眾已經提出控告,指責許多公司大肆宴請那些作出有關他們利益決定的政府官員,如指責航空公司為政府官員提供免費的交通工具,指責廣播公司給政府官員贈送彩色電視機。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第38屆總統尼克鬆的“水門醜聞”。於是,1978年美國對《彭德爾頓法》進行了若幹改良。
時至今日,美國現行文官製度並未從根本上廢除“分贓製”,不可能根治腐敗,而隻不過是在美國兩黨輪流執政的現行製度下,將“分贓製”的弊病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它保證了“分贓製”在統治階級內部和上層更有條不素地進行下去。
(梅金華)
“公正”選舉“不公正”
有錢便能買總統
在1976年的美國大選中,爆了一個冷門,不久前對美國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碌碌無名,被人看作政治上“門外漢”的卡特,竟脫穎而出,先是在預選中戰勝民主黨內的對手,成為該黨提名的候選人,接著又在大選中戰勝共和黨的候選人、現任總統福特,登上了總統的寶座。人們不禁發問,卡特這個花生農場主,怎麼一下子就成了美國第39任總統的呢?這裏的關鍵在於他得到了美國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的大力金錢扶助。
早在1963年1月和1971年1月,卡特就先後取得了佐治亞洲參議員和州長的頭銜。他之所以能步步高升,獲得這種政治地位,同得到佐治亞州首府和東南部地區金融、貿易、運輸和通訊中心的亞特蘭大壟斷資本集團的支持密不可分。1962年卡特競選州參議員時,他曾以民主黨人的身份參加他所在的那個選區的民主黨預選。由於當地民主黨執行委員會是支持卡特對手的人控製的,搞徇私舞弊勾當,使他差點成了失敗者,隻是因為得到亞特蘭大壟斷資本集團頭麵人物的支持,才爭取到該州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宣布卡特為民主黨州參議員提名人,從而使他有可能正式參加大選,最後擊敗他的共和黨對手,得到了州參議員的席位。
在1970年卡特競選佐治亞州州長時,亞特蘭大壟斷資本集團對他的支持更大,這些支持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向他提供競選經費。美國學者托斯·戴伊指出:“在美國,候選人如果不首先從有錢的後台老板那裏獲得財政支持,很少能夠在州或者在本地的公職開始他的政治生活。”盡管卡特本人相當富裕,能夠拿出大量資金用於競選,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隻是由於亞特蘭大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給他提供大量捐款,才使卡特能夠順利地把競選進行到最後並取得勝利。卡特1970年為競選州長而募集到的70萬美元中,這個集團的捐款占有很大比重。
如果說卡特競選州長時尚且需要從有錢的後台老板那裏獲得資助的話,那麼競選總統所要花費的巨額經費,就更首先要有大老板們的捐助了。1976年,卡特在總統預選和大選中總共花去了3500萬美元。據研究報告表明,這些錢的絕大部分是由占總人口還不到1%的最有錢有勢的大亨們捐助的。盡管美國國會曾在1974年通過法律對競選費用進行“改革”,但由於這項法律漏洞很多,限製不了上層階級通過提供捐款這種方式幹預總統選舉。卡特從1974年後期開始參加競選,到1975年底這段時期,他所得到的競選捐款大部分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亞特蘭大壟斷資本權勢集團;二是美國東部壟斷資本權勢集團。東部壟斷資本權勢集團還把卡特拉進“三邊委員會”。這是一個由西方世界中清一色的最有權勢、最有影響的人物組成的聯盟,並利用輿論宣傳工具支持卡特。在卡特當選總統的前一年,全美國還有3/4的人從未聽到過卡特的名字。正是由於亞特蘭大壟斷資本權勢集團和東部壟斷資本權勢集團控製的輿論宣傳工具給了卡特以巨大的支持,才使卡特名聲大振。由於這些壟斷資本權勢集團和其他壟斷資本家在總統選舉過程中給卡特以有力支持,使卡特在競選中遙遙領先,終於爬上了美國官僚機構金字塔的頂端。
為什麼壟斷資本要支持卡特登上總統寶座呢?根本原因在於要控製總統這個美國國家機器中最重要的職位。壟斷資本確認卡特是忠實於整個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的。卡特不僅本身是個“精明”的企業家,他的宗教信仰、家庭和社會政治活動經曆也體現了所謂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準則,是個壟斷資產階級可以充分信賴的人;而且卡特在政治上是個“新麵孔”,過去鮮為人知,人們對他也就沒有什麼成見,容易通過輿論宣傳把他樹立起來。同時,壟斷資產階級確認,讓卡特成為他們的最高政治代表人入主白宮會很好為他們效勞。
當然,對於壟斷資本來說,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能否確保操縱選舉。因此,在1976年大選中,壟斷資本家在大力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卡特的同時,對也能忠誠於壟斷資本的共和黨候選人福特,亦下了賭注,給予支持,以保證最後不管選出誰,都能萬無一失地確保他們的代理人能送入白宮,能最忠實地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再說,亞特蘭大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等南部地方資本勢力和東部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相信,如果卡特當選總統能最好維護他們的利益,為他們服務,就會繼續遵循這些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的宗旨和他們的政策主張。
以上我們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剖析了美國壟斷資本是怎樣把卡特捧上總統寶座這個典型,由此我們得出如下幾點對認識當代美國民主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第一,美國的總統選舉,形式上很“公正、民主”,實際上是被壟斷資本操縱控製的,任何人沒有壟斷資本的支持,根本不可能當上總統。戰後美國,從杜魯門到布什,一共9位總統,沒有哪一個上台是沒有壟斷資本權勢集團的背景並得到他們支持的。肯尼迪本身就是大富豪世家的一員。布什也出身富裕家庭,同東部和南部權勢集團關係都相當密切。而卡特家族——包括卡特夫婦,到70年代中期擁有的資產達500萬美元之巨,而這筆財產的主要所有者是卡特。
第二,在資本主義世界,選舉是受金錢支配的,有錢就能買總統。西方民主主張普選製,以此體現誘人的“民意”和“人民權力”等等;然而由於選舉關係到國家政權屬誰的重大問題,資產階級又狡猾地製定了從財產、文化程度、種族到計票方法等多方麵的限製性法規,以保證他們在選舉中享有獨特的權利。據調查資料表明,美國一個參議員的平均競選費高達50至100萬美元之多,究竟什麼人能參與這種競爭就可想而知了。在美國競選總統更要花巨額金錢,這沒有大亨們的支持是不行的。卡特之後的裏根,1980年為奪得總統寶座也曾花去4500萬美元之巨。輿論宣傳對競選總統至關重要,但是,主要的輿論工具是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手中的,同時製造輿論,利用宣傳工具也需要大量金錢。所以說,美國每隔四年來一次大選,無非是靠金錢和空口諾言兩張支票,絞盡腦汁拉選票。
第三,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操縱選舉,大力扶植和支持他們看中的候選人,根本目的在於利用選舉,把自己的代理人送進白宮、控製總統這個最重要的國家機器。有人以為美國實行兩黨製,一黨在台上,一黨在台下,輪流坐莊很民主。其實這是美國壟斷資本為更好控製國家政權的一種手段。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不過是壟斷資產階級的工具。至於什麼時候選擇哪一個黨的人當總統,則取決於各壟斷資本權勢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更重要的是看誰能夠更好地為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為本權勢集團的利益效勞。戰後美國曆屆總統執行的內外政策都是體現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誌,符合支持他上台的那些資本權勢集團、黨派組織的利益的。
(齊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