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青少年而言,正處於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適當的放鬆對健康非常有益。如果身體累了就去聽聽音樂或是閉目養神,而天馬行空地去神思遐遊一番也會是快樂的。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小我”的珍惜,可是沒有這“小我”,哪來“大我”?在享受的過程中,會獲得點點滴滴的積累,積累的便是健康、智慧、美麗的心境等,它們有利於我們心情愉快,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與創造中,會獲得更大的效益,能讓我們最大限度地展現自我和創造生命的價值。
與之相反,那些不懂得珍惜健康、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們過於壓抑自己,提前透支健康,點滴擠壓直至最後造成生命的透支,又何談學習和做事呢?知識是學不完的,事情是做不完的,而人的精力、體力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我們幸運地來到人世,除了要創造價值外,還要學會體驗價值之外的東西;除了要完成和盡自己的責任外,還要學會享受快樂、自由和輕鬆,這也是要完成的人生使命。
綜上所述,珍惜時間,不隻是拚命工作、拚命學習,還要享受生活,善待自己。青少年尤其要如此。
珍惜時間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有些人雖然知道應珍惜時間,卻不知如何去做。有些人以為每天都慌忙地往腦子裏填許多知識,就是珍惜時間;有些人以為把一天的時間都塞滿事情,也不管事情是否有意義,就是珍惜時間;也有些人以為從早到晚一心一意忙著票子,房子,位子,車子,就是珍惜時間。他們都錯了,珍惜時間不是整天都忙碌地去學習、工作,不是去幹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更不是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己為高尚,而是抓緊時間努力學習造福於民,讓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發揮作用,這才是珍惜時間的最終目的。
第四節 做事有計劃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青少年來說,如果做事一直沒有計劃,將影響到其未來踏入社會之後的發展。
人們似乎總是在忙碌著,每時每刻。但有的時候,我們雖在忙碌效率卻很低。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心裏忙亂,做著這件事情,想著其他事情,總覺得有好多事情要做。每件事都想做,每件事都無法認真做好。因為無法安心做好每一件事。那麼,與其做不好每一件事情,還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去做每一件事。做每件事之前先好好規劃:要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這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並且也是一種考慮問題的邏輯和方法。當你在遇事慌張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不能自亂陣腳。先把問題分析清楚,沒有必要快速給出結論和答複,有必要的話先找一個地方,讓自己先靜一靜。把握事情的根源,有條有理,才能最終各個擊破。
做事要有計劃
有本雜誌上刊登過這麼一個故事: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做了十幾年生意的商人,他的事業一直發展得不溫不火,然而到了後來,他竟然失敗了。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麼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你不是還有許多資產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麼?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你應該把你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麵、地板、桌椅、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如果一個人做事沒有計劃、缺少條理,那麼無論其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對於企業的發展亦然,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經紀人把“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對青少年來說也同樣,如果學習沒有計劃,隻知道埋頭苦學,那麼想取得好成績就會很難。
事實上,做事有計劃不僅是一個人做事的習慣,更能夠反映出其做事態度,它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做事如何有計劃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每日早上,青少年先不要忙於學習,想一想,今天需要做什麼,昨天還有哪些事情沒完成,形成今天的計劃,按計劃有條不紊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分清輕重緩急,哪些先做,哪些可以緩一緩,這樣就不至於忙亂,甚至還會有時間活動一下。具體要求如下:
1.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慮清楚,養成事前先分析的習慣。
2.做什麼事情都要謹記“有序”要則,自己先在心裏麵想好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以此類推。
3.要牢記兩個公式:計劃≠方案;希望≈計劃。如果做每件事情前都先提一套方案,那麼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幾率都不會低。
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陰的賊。
——狄更斯
要學會強迫自己天天讀書,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擱到明天。今天丟棄的東西,明天怎麼也補不上了。
——蘇霍姆林斯基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於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時間和選擇要點。隻是要注意這種分配不可過於細密瑣碎,善於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約時間,而不得要領地瞎忙等於亂放空炮。
——培根
第五節 尊重他人
尊重就像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樸的心靈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飽含待人處世的智慧,盡顯人格操守的高貴!
尊重猶如一朵花,一朵開在每個人心間的花;尊重猶如一條路,一條通往美好之境的路;尊重猶如一團火,一團溫暖你我心靈的火。
什麼是尊重
當你在生命長旅之中跋涉,會有朋友鼓勵的目光關注著你、給你力量,那是尊重;當你遭遇人生的挫折,老師溫暖的雙手緊握著你,那是尊重;當你拾起馬路上的垃圾,路人讚許的微笑感染著你,那是尊重;當你懊悔曾經的過失,父母會以寬容和理解來給你安慰,那也是尊重。
尊重是暖人心靈的清風,是讓你感到踏實的舒心丸,是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針。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凶惡、勢利水火不容。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東山再起充滿信心。青少年要學著擁有這種優秀品質。
尊重能夠表現出一個人的品格,尊重他人者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能夠給予充分肯定。任何人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某些方麵不如自己,我們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話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麵不如別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應有的尊重。懂得尊重他人者,他人也必會以尊重回贈之。
尊重他人的力量
在美國,一個靠擺地攤為生的年輕人,正當他在寒風中縮著身子啃發黴的麵包之時,當地頗有名望的一個富商恰巧散步經過他。富商憐憫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手中,頭也不回地走了。沒走多遠,富商忽又返回,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說:“對不起,我忘了取書。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兩年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慈善募捐會時,一位年輕書商緊握著他的手,感激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這一生隻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
不難想象,沒有那一句尊重鼓勵的話,這位富商當初即使給年輕人再多錢,年輕人也斷不會出現人生的巨變,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如何尊重他人
1.注意態度。老師講課、發言、他人談話時,要注意傾聽。這是給予尊重的表現。
2.注意禮儀。得體的利益能夠體現出你對他人的尊重。青少年如果蓬頭垢麵,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老師、同學的不尊重。站著和別人交談時,不要用腳連連打地;與老師、長輩交談時,勿蹺“二郎腿”。
3.良好的時間觀念。守時也是一種尊重,和朋友約好聚會,就應當準時赴約;對於老師安排的活動,更應當準時參加。
4.不同的場合要注意講話內容。別人辦喜事,就別說不吉利的話;人家辦喪事,就不要興高采烈。還比如:別人沒考好,就不要在其麵前大談特談自己考得如何如何好。
5.隻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別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行動。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因自己家境好成績好就自倨、自傲,就輕視他人。
6.尊重他人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舒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以便談話繼續。
7.尊重他人還要注意以下細節:打招呼時不要“喂喂……”不停,或者叫綽號,因為對方肯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交談時不談對方不願講的話題,不揭對方的傷疤等,這些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會尊重父母,是對父母的孝敬;學會尊重知識,是對智慧的向往;學會尊重生命,是對生活的熱愛。而與人交談時一定要顧及對方和周圍人的感受,不炫富不顯貴不揚權,學會低調平等交流。開玩笑要有度,一定不能傷害到他人。
第六節 以誠為本
誠信是永不落空的美德,是交往中永恒的準則:誠信轉化為語言與行動,我們將會贏得每個人;誠信讓心靈的防壁瓦解,讓情感與夢想不再禁錮;誠信讓朋友間更加信任,友誼更加堅固,矛盾更易化解。如果人與人都在交往的自我反思中寬容對方,情誼之花就必然更加燦爛。
《說文解字》中把誠和信互為解釋,誠即信,信即誠,百千年以來古人一直把誠信立為處世之本,為人之道,崇尚誠信。
以誠為本至關重要
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鮮花,人沒有了真誠,生活便沒有了分量。停駐於曆史的長河畔,默想一次次曆史的滌蕩:張良拾履橋下,諸葛亮七擒孟獲……正因張良守時前往,方獲黃石公傳授兵法;正因孔明不殺孟獲,乃得蠻夷誠心歸附。為了家國大義,他們舍棄了個人小利。賢臣和良將因選擇守信而流芳百世,佞臣因失信而遺臭萬年。
古人有雲: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明禮誠信方能經世濟國。縱觀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方知誠信是“立人之本”、“立政之本”。百年老店同仁堂的祖訓即為“品位雖貴必不改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改省人工”。這些訓誡突出了“誠信”的深邃,成為世人不變的箴言。
常言道: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這些來自前人的“誠信”之言對青少年幫助極大,他們能幫助我們每個人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方能在人生一世中取得立身之本。一個不守誠信的人,是無法與其談論做人處事之道的。現在的從商路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凡是合作者,都必須以誠信為本;凡是誠信者,都可以作為合作的夥伴。”,我們在和人的交往中何嚐不是這樣的呢?缺失誠信者無人願與之為伍。
生命如圓環,中空而殘缺,卻首尾相銜不失圓滿。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人生,或貧或富、或真或偽,或因利選擇欺騙、或為義選擇誠信,這裏,沒有惟一的選擇,卻有絕對的真理。
“誠”包含誠實、忠誠、真實無妄之意,它從根本上否定了虛偽、奸詐和狡佞。人在誠實方麵的修養,是立身修德的根本。一切美好的道德行為都源於“誠”字,無誠則無以修德,堅守內心的真誠,人的道德修養就能達到博厚、高明、寬遠的境界。
德國詩人海涅曾經有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每一個人隻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自古以來就是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隻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修身”自古就是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根本。欲修其身者,就必須先正其心,誠其意。道家講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輕諾而寡信”,意思是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提醒人們在對別人做出承諾時,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應了別人的事就要說到做到,一諾千金。佛家則講出家人不打誑語。孔子更是把“信”作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其中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孔子還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意思是說失去人民信任的執政者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政權必不能長久存在。青少年時期也要特別注意“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