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眾性傳統體育的傳承方式。有41.5%的群眾認為其傳統體育活動的傳承方式是節慶活動;其次,有21.5%的群眾是在日常生活娛樂中傳承傳統體育活動的;再次,有18.0%的群眾是依靠政府組織推動才將傳統體育活動得以傳承;最後,有11.0%和5.5%的群眾是伴隨生產勞動和宗教活動傳承的。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日常生活娛樂和節慶活動是寶塔地區傳統體育活動的重要傳承方式,在保證節慶活動的大力開展外,也需加大政府對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宣傳,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融入在各類節慶活動和日常生活娛樂中。
(2)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的管理方式。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組織行為。有36.5%的群眾認為傳統體育活動的管理主體應是政府和文化等部門,說明政府和文化等部門在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32.5%的群眾參與傳統體育項目活動采用更多的則是群眾自發組織管理,這說明相當一部分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是群眾自發性質,體現出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自發性意識較為明顯;其次分別有11.0%、9.5%和6.0%的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是依靠體育行政部門、民間團體的組織管理、企業與單位組織管理的。
(3)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資金渠道。有36.5%的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主要資金渠道是自我籌集;其次有23.0%的群眾參與活動是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再次分別有16.5%、15.5%、8.5%的群眾是通過社會捐助、其他渠道、商業化活動收入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可以看出,寶塔區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經費自籌的比例較高,而社會讚助和商業化收入水平很低,說明由於地區經濟水平落後,直接製約著傳統體育活動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寶塔區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與延安地區的社會環境條件緊密相聯,項目以陝北秧歌、安塞腰鼓、武術太極等活動為主;生活娛樂、遵從民族習慣、個人喜愛、促進交流、強身健體依次構成了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活動場所以戶外零散空地、習慣性大眾活動區為主;群眾整體上參與傳統體育活動並不經常,以每月1-3次的比例最多,即參與頻度上離體育人口標準差距較大。
節慶活動與生活娛樂構成傳統體育活動傳承的主要方式;在管理方式中以政府部門與群眾自發的組織管理為主;經費來源中以政府財政撥款和自我籌集為主。
群眾希望傳統體育活動在保留傳統與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現代化改造,走健身娛樂之路。
寶塔區社區傳統體育活動大多依附於其他文化活動而存在,其與本地區商業與旅遊等活動關係密切,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群眾健身活動,而更應該看成一種休閑娛樂與社會交往活動。它本身是一種特殊民族文化的展示,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因而,具有自己發展和傳承的方式和特色。
(二)建議
重視寶塔區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並提供條件集中群眾進行集體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
加強對傳統體育活動的宣傳,組織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充分利用開放的大眾活動場所對傳統體育魅力的宣傳;可以進一步加強傳統體育與旅遊、商業活動的結合。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傳統體育活動的重視和投入,加大傳統體育活動的宣傳、和資金的扶持力度,加強對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與對外宣傳交流等工作力度。
根據群眾的意願,以科學和健身的原則對傳統體育活動進行適當改造,在保留其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增強其健身性、娛樂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中國體育博物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3]蘆平生,陳玉玲.西北少數民族群眾體育活動研究[J].體育科學,2004,(8).
[4]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5]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