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管理哲學(1 / 2)

淺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管理哲學

管理縱橫

作者:楊雲峰

【摘要】儒家思想在長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實踐中一直是居於主導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篇選取儒家思想中的一小部分來探索儒家管理哲學思想,主要從儒家的人性論、“為政以德”、誠信之道、“行其所無事”等方麵進行探討。正是這些構成了儒家管理哲學有別於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簡單對儒家管理哲學進行了簡要的論述與辨析!

【關鍵詞】儒家思想 管理哲學 以人為本 為政以德

一、緒論

我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傳統曆史文化的文化大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基本國情、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都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乃至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同於中國“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更不同於以農業為主體的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

也正因為我國的這種特殊的環境,要求我們不能照搬其他各國的管理哲學思想,而要探討中國哲學智慧與現代管理的關係,建構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現,即是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途徑的急切需要,也是當代市場經濟和管理學界的強烈呼喚。

論文主題就是:“淺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管理哲學”。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其中的有關理念為後人學習、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論源泉。此次論文研究主要就是以儒家思想為線索,從對儒家思想學習感悟中,領略中國特色的管理哲學思想,符合中國人思維、情感的管理哲學思想。

二、儒家管理哲學理論

(一)“以人為本”管理哲學思想

在人性論上,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個代表人物,他們分別?堅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惡”。雖然他們對於人性有不同的認識,但三者的人性論共同都指向了“人性可塑”。

孔子第一次從哲學高度揭示了人性的本質,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思想,肯定人生而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本質,隻是由於後天環境習染和教育程度不同,才導致品性上的差異。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隻是後天的環境影響和塑造才使的品性不同。而孟子的性善論是在他對告子人性論的批評基礎之上逐步形成的,從“人所以異於禽獸”這一根本認識出發,提出了係統的性善論。孟子主張性善論,其經典論述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通過流水的比喻形象地來說明,“善”是人性的本質屬性。最後,荀子雖是儒家,但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其對人性的經典論述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從人的生物本性出發,通過對本來的欲望也現實表現的對比分析認為,違背本性的行為都是因為人為影響即外部約束力量的存在才產生的,並不是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因此稱為“偽”。

盡管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對於人性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但他們在人性塑造的終點上卻是殊途同歸,最終的價值取向卻不約而同地向了人的善行。儒家期望人能夠通過影響、教育、教化而最終成就“善”。如此的“人性論”決定了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特征。

(二)儒家的“為政以德”

儒家提倡為政以德,實行以徳教為主的政治統治。德治,是儒家的基本原則。“為政以德”的首倡者為孔子,他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裏所謂“道”即“導”,“政”即法製禁令。意在指出“德治”可使人民誠心歸服統治者管製,強調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根本,而不應該片麵強調刑法殺戮,並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方針。這也正是孟子所說的“以力服人著,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的意思。“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在孔子看來,以道德為準則來處理政務,便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因此儒家更為強調以“德治”為核心的內在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