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檢驗中培養基的製備及方法優化
理論研究
作者:陳旭
【摘要】微生物檢驗中對培養基的應用較多,培養基的質量關係到微生物檢驗工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對於不同種類、不同方法配製的培養基,如果不注意方法,也會導致細菌培養失敗。為此,加大對培養基配製水平的提升,從培養方法的科學優化上來提升培養基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 培養基 製備 方法優化
培養基的製備是微生物實驗檢驗工作的重要內容,其配製培養基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由於不同方法下配製過程繁瑣不一,再加之發酵過程的複雜化影響,對於菌種的生化特性及配製工藝也提出更高要求。一般而言,微生物檢驗中培養基培養方法的科學優化主要有單因素法、正交設計試驗法、以及均勻設計法、二次回歸旋轉組合法等,需要結合檢測需要來選擇方便快捷的優化方法。
一、培養基的製備
培養基是微生物實驗室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主要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代謝提供混合養料,其形式有液體、半固體、固體等。對於培養基的製備,通常依照實驗要求由專人進行培養和管理。其過程主要有:一是調配基料,結合實驗需要,按照配方進行調配,準確稱量各成分,並用專用角匙進行秤取,避免交叉感染;對於幹粉類培養基的製備,要注意防潮;對於發生結塊、色澤異常或基料成分變質等問題則不能使用。二是溶化,按照培養基的製取要求,通常使用蒸餾水。對於自來水也可以用於製取,但需要對自來水中的鈣、鎂等成分進行處理,由於蛋白腖中的磷酸鹽容易與鈣、鎂結合生成沉澱,需要對自來水進行蒸煮,使部分鹽類析出;同時,在溶化過程中不能使用鐵鍋或銅鍋,避免鐵、銅等金屬離子融入培養基,影響菌類成長。加熱攪拌是溶化時必須關注的重點環節,結合容器大小來防止外溢或燒焦,燒糊的培養基不僅破壞了營養物質,還容易產生有毒物質,應重新製備;對於瓊脂類培養基隻能加熱兩次,第二次再融化未用完則需要丟棄。三是PH值測定,如利用PH比色計或PH試紙來進行矯正。對於微生物的生長需要適宜的PH環境,不同培養基對PH值的要求不同,都需要從配方要求上進行矯正。如高壓滅菌處理後PH值約降低0.1-0.2,需要矯正時進行上調0.1-0.2。在矯正方法上,通常采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進行調整,需要強調的是,PH值的調整要適度,避免反複,對微生物生長影響較大。四是對沉渣進行過濾澄清。特別是對於液體培養基的製備,需要進行濾紙過濾;對於固體培養基,如瓊脂類培養基,在加熱後需要用兩層紗布夾脫脂棉進行過濾。五是進行分裝。針對實驗室培養基需要條件,對製備好的培養基要進行分裝,如試管、三角燒瓶要用棉塞塞住管口;分裝液體培養基時不能超過容器的2/3;不能在管口形成培養基粘連,以免汙染棉塞。六是滅菌處理。針對不同性質、用途的培養基,在滅菌方法上需要正取選擇。一般培養基采用濕熱滅菌法,即高壓蒸汽處理,其溫度控製在121℃,持續15min;對於含糖或其他培養基需要結合試驗要求來進行滅菌。需要強調的是,對於高溫處理時要注意溫度及滅菌時間的控製,避免對營養成分造成破壞;對於高壓蒸汽滅菌鍋要進行定期檢定,並在滅菌處理後采用化學變色紙進行滅菌效果驗證。七是檢定處理。對於每批次製成的培養基要進行檢定後才能使用,通常培養基的色彩純正、無混濁;在檢定時對每批次培養基放置於37℃溫箱中持續24h,確定無雜菌生成即可待用。八是保存。培養基在製備後不宜保存過久,以量少勤做為主。對於滅菌處理好的培養基要進行迅速冷卻保存,避免對培養基成分造成影響。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含染料的培養基要避免光照;對於瓊脂平板未用完要進行冷藏;如果時間過長需要進行塑料密封保存;對於肉湯類培養基進行較長時間保存時,應放在帶螺旋蓋的試管中進行密閉保存;各批次培養基在保存前要做好日期、成分劃分,標記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