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與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經曆關係緊密,而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進一步挖掘作者在寫作中的社會生活及人生追求,找尋文學作品的最初意義,啟發和激勵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人格力量。王國維說“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對於文學作品與作者人格的認識,優秀的作品能夠從鮮明的人格上熏染讀者,進而產生永恒的心理震撼。作品與人品是對立的,也是文學閱讀教學需要強化的關鍵,如司馬遷的百折不撓,張衡對科學的追求與熱愛,範仲淹的高尚情操與氣節等等,都是激勵和教育學生人格的典型素材和鮮明的人物特質。
(三)不斷拓展文學作品內容所反映的人格構建
人格教育離不開具體的文學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書庫中,屈原的《國殤》,司馬遷的《鴻門宴》,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李白的《將進酒》等等作品,都是構建和諧人格的精神資源。儒家傳統文化中對“仁義禮智信”的傳承,也需要教師能夠從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中進行挖掘和傳遞。重點分析文學作品,引領學生從中感悟生命,從人物角色的分析中來認識美與醜、真與善,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名言古訓是文學閱讀中的重要內容,其精辟的論述,深刻的道理,對於改善學生身上的壞脾氣,增進學生的自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文學閱讀中,強化自信與自強,增強學生的自信力,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寬廣胸懷來塑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偉大豪情,進而從文學閱讀中養成美德和修養。
(四)注重課內情感教學創新,為人格構建營造環境
課內閱讀是基於教師講解與課堂閱讀為一體的知識學習,而注重對學生自主性的激發,規避學生的惰性與依賴性,則需要從課堂閱讀環境的營造中來構建。文學作品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閱讀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探討讀者與作者的心理距離,特別是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教學情境的構設上,從文學性的語言描述與生動的情感體驗中,啟發學生從中領會精彩的片段,人物的命運,理解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特定曆史風貌。強化誦讀體驗,注重對文學語言美的欣賞,文學閱讀需要重視誦讀體驗,並從體驗中來感受文學作品的情感與意境。事實證明,在誦讀教學中,學生能夠從閱讀中抓住情感,講究文學的交流與歸納,發展與升華,增強對生活、對自然、對家庭、對社會的熱愛,並從中來內化為自身的人格特質。誦讀體驗是對美好事物的讚賞,也是對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從吟誦中走進文本世界,從閱讀中產生與作者的心靈共鳴。
三、結語
在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語文教育如何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過程,內化為人的相對穩定的修養和人格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擔當的責任。基於此,在閱讀教學中文學經典閱讀對於學生和諧人格建構所具有的重要和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朱詠紅.經典閱讀與人格教育[D].華東師範大學,2006.
[2]許朝娜.中職語文文學經典作品教學研究[D].杭州師範大學,2011.
[3]胡輝洲.學習文化的構建與文學經典閱讀[J].文學教育(下),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