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 / 2)

淺析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經濟研究

作者:孟誌勇

【摘要】農業旅遊是將農業與旅遊業進行產業融合後產生的全新農業經營形態,本文以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為核心對產業融合機製和運行模式進行了闡述,並著重對該產業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業經濟 旅遊經濟 產業融合 區域經濟發展

一、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分析

(一)農業與旅遊業產業融合的機製

目前,我國城市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增速遠遠超過了城市資源和配套設施增加的速度,這使得城市居民感覺生活環境愈發擁擠,十分渴望愜意的田園生活。由於農村人口密度小、景色與城市完全不同、自然環境相對較好、地方特色保留完好,越來越多的人將鄉村選擇旅遊度假的目的地。農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的融合就源自於人們對回歸田園和休閑旅遊兩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在需求的引導下,農業和旅遊業開始發生相互交差的現象,農業為旅遊業提供資源,旅遊業為農業提供顧客和相關服務,兩者的聯係逐漸緊密,實現了兩個產業的融合。在兩者的融合中,農業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旅遊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兩者互利雙贏、緊密結合,進而形成了農業旅遊產業。

(二)農業與旅遊業產業融合的主要運行模式

一是農業觀光模式。該模式是最基本的農業旅遊模式,遊客前往農廠、農舍進行參觀,了解相關農業生產知識,並對農產品及生活服務設施進行消費。該模式適合於農業新技術的宣傳展示及大規模農業生態基地的參觀遊覽,可有效帶動農副產品的銷售。

二是農業體驗模式。該模式是為了滿足城市居民親自參與農耕的需求而產生,遊客前往特定的農場、農舍或農副產品生產場所,親自參與種植、采收、加工過程,並對自己參與生產的農副產品進行消費,同時對周邊服務業進行消費。該模式較好地滿足了遊客親身參與的需求,適合在城郊或城鄉結合地區開展,能夠有效帶動農副產品銷售和區域服務業的發展。

三是民俗觀光模式。該模式是將民俗文化與農業旅遊相結合,讓遊客了解體驗特色民俗活動。該模式將農業與民俗結合,主打特色文化,容易形成地區性產業集群,可帶動農村地區性經濟發展。

四是經貿展會模式。該模式上述三種以遊客需求為導向的模式不同,它以農副產品的經營銷售為目的,旨在通過定期舉辦展會、集市、特色節日等方式提供參觀、學習、交易的平台,集中銷售農副產品。該模式需要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形成規模後,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當地農副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對促進農業經濟和旅遊經經濟發展作用較大。

二、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首先,帶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在旅遊業的幫助下,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對該區域農產品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縮短了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距離。同時,農業為旅遊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辟了新的經營路徑。因此,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可促進一產和三產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三產帶一產和一產三產化的目標。第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旅遊產業具有輻射效應,其發展對相關交通、餐飲、酒店及其他消費服務類產業的帶動性很強,能夠促進區域服務業的發展。農業旅遊的開展能夠促進農村新技術、新方法及新管理手段的推廣和應用,推進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經營方式的產業化,有助於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第三,加快形成區域產業集群。農業旅遊具有地域性和差異性,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集群,對提升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