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區域農民經濟收入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近年來許多農民為了提高經濟收入,選擇了棄農務工,對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負麵影響。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一是將服務業引入農村,改變了傳統的農耕經營方式。它將農業擴展為集農業生產、農業管理、農業銷售、旅遊服務等於一身的綜合性產業。農民不僅是生產者,也是銷售者和服務者,產業鏈條的延伸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利潤空間,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科學健康發展。二是農業旅遊市場的進入門檻較低,農業旅遊產品種類很多,需要的工作崗位數量大,崗位所需知識技術水平不高。這些特點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可以參與其中,有助於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三是農業旅遊會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能夠吸引一定數量的人才、技術和資金,能夠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其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三)促進城市鄉村和諧發展
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是建設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部分,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正是通過城鄉產業協調的途徑來促進城鄉和諧發展。首先,有利於縮短城鄉差距。農業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得農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還是提供了人們休閑度假的場所,從而使城市居民能夠更好地了解農村和農業,促進生產資源向農村流動,促進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整合及優化配置。第二,有利於模糊城鄉界限。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農村與城市的地域界限和產業壁壘,加強了城鄉間的經濟合作,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第三,有利於拉近城鄉距離。我國城市和鄉村不僅在經濟發展上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生產經營上聯係也不夠緊密。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往來,搭建了城鄉溝通的橋梁,促進區域產業按資源稟賦和功能進行分布,能夠積極推動城鄉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四)推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農業是支柱產業。農業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農業旅遊產業融合為傳統的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促進農業專業化、科技化和現代化發展,同時促進農產品市場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對推動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旅遊是綠色產業。旅遊業綠色環保、健康文明,旅遊產品附加值高,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小,還具備環保宣傳教育功能,被譽為“無煙產業”。同時,農業旅遊的開展有利於農村的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不僅產生經濟效益,還能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農業旅遊是朝陽產業。當前,人均GDP逐年上升使得國人掀起了旅遊熱,農業旅遊更是以短途、休閑、田園等特點頗受人們青睞。因此,作為服務業之一的農業旅遊,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將積極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