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伊戈爾·安索夫認為從理論上講,所有協同效應的結果都可以用四種變量來描述:增加了的銷售收入、降低了的運營成本、壓縮了的投資需求以及各自的變化速度,然而在實踐中卻無法對它們進行定量分析或把它們的效果綜合起來分析評判。特別是當公司準備進入一個它從未接觸過的行業時更是如此。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經濟學界對企業並購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十餘年來,針對我國企業並購的發展,學者們對我國並購的發展動因、特征、作用、政府行為以及國有資產流失等許多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但對於“協同效應”這一企業並購核心問題的研究為數不多,還停留在對西方理論的已經和應用階段。
劉文綱(1999)分析了無形資產對企業並購的影響,認為在企業並購中依托品牌、專利技術、企業文化等無形資產優勢的轉移和發揮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並極大提高並購績效;王長征(2002)以企業價值鏈評價為基礎將協同效應分為純粹增加效應、加強效應、轉移與擴散效應和互補效應四種類型,並對如何通過價值鏈重組實現協同進行了討論。
高見和陳欲瑋(2000)研究了1997-1998年深滬兩市發生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後發現,資產重組在公告前被認為利好消息,但消息公告後迅速大幅消化。
更多學者認為返廠收益法的運用嚴重依賴於有效市場的理論假定,而中國這一市場的有效性本身就任然存在著爭議。馮根福和吳林江(2001)則采用會計數據分析和檢驗了1994-1998年間上市公司的並購績效,其分析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績效從整體上看有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不同的並購類型在並購後不同時期內業績不相一致。唐建新和賀虹(2005)以1999-2002年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的並購事件為研究樣本,采用以麵板數據多種統計分析和以財務指標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並購的協同效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企業並購產生的協同效應是消極的。
三、協同效應總結與展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並購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有力途徑,每個企業都是無法逃避這樣的抉擇,了解和評估協同效用是對於每一個想通過並購戰略來成長的公司來說是一項不可避免的工作,因為它既是判斷並購可行性的基礎,也是製定交易價格的依據,從一定程度上說決定著並購的成敗。但是從前麵對於協同效應的綜述可以看出,經濟學界對於此的研究大多還是偏重於協同效應的定性分析和實證檢驗,然而對企業並購時機選擇,協同效應預測和評估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難度大,至今任然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應該更加多地深入研究協同效應的微觀運作機理,應用多元統計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完善預測方法並指導決策。
參考文獻:
[1]張秋生,周琳.企業並購協同效應的研究與發展[J].會計研究, 2003.
[2]王豔闞鑠.企業文化與並購績效[J].管理世界,2014.
[3]滕曄.企業並購協同效應分析[J]. 商業會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