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王蕊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形成的產物——互聯網金融逐漸發展壯大。互聯網金融在壯大的同時也在業務以及資金等方麵上對傳統金融主體——商業銀行有一定的增益,但是更多的是互聯網金融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衝擊和挑戰。文章在簡單認識互聯網含義以及特征的基礎上,來仔細分析互聯網金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並探討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中國商業銀行 影響及對策分析
隨著我國金融體製改革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依托於大數據、搜索引擎以及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的新金融方式——互聯網金融得到不斷發展和壯大。互聯網金融因其方便快捷、服務全麵、信息豐富等優勢滿足了新時代金融用戶的需要,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因為比傳統商業銀行更加高效、更低的生產成本而滿足我國金融體製改革的需要,因此,互聯網金融才能在我國得以迅速發展,並加快我國金融結構以及交易結構調整,促進金融效益的增收。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認識
互聯網金融是當前新經濟形態“互聯網+”理念的早期運用,是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產物,指金融領域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集成以及生產資源優化配置的來提高自身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全麵、便捷的服務以提高自身經濟收益。當前互聯網的主要組織方式為:一、互聯網公司參與到金融領域的組織形式;二、金融機構自身的互聯網化組織形式;三、互聯網公司與金融機構進行相關合作的組織形式。這些新的金融組織形式以及新的金融服務的出現,例如:支付寶、餘額寶、在線理財、P2P網絡信貸、眾籌等等;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更加多樣化,並初步形成了我國新的金金融體係。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衝擊和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金融地位的衝擊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使得金融領域出現去中介化發展趨勢,對金融活動中處於中介角色的商業銀行發起了挑戰,動搖了商業銀行作為傳統金融的霸主地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客戶獲取金融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降低了金融信息的獲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客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通過互聯網進行金融活動與服務,使得客戶對傳統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需求的減少。除此之外,互聯網對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以及智能搜索引擎和雲計算的出現,使得商業銀行因為客戶信息的不對等而提供的金融服務需要越來越少,雙方之間的信息逐漸對等,這進一步衝擊了商業銀行的金融地位。同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現,如支付寶、餘額寶等,使得客戶不需要通過與銀行進行接觸就可以完成交易,進一步弱化了商業銀行的金融地位。
(二)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的改變
隨著智能終端以及引動通信技術的不同發展與應用,互聯網金融中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等金融業務,對傳統的商業經營管理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現和發展,粉碎了商業銀行作為主要業務之一的銀行支付業務的壟斷地位,對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發起了巨大挑戰,客戶可以不予銀行進行接觸而完成資產轉移以及資費繳納等等,例如水費、電費、話費、燃氣費的繳納。除了銀行支付業務之外,銀行信貸業務也受到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巨大挑戰。P2P網絡信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信貸業務因其手續辦理方便快、選擇多樣等優點越來越成為人們融資與信貸的首選,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
(三)資金來源受到挑戰和競爭
麵對互聯網金融迅猛的發展趨勢以及越來越多人青睞於互聯網金融,我國商業銀行必然要麵臨著提高銀行存款利率等多種不利於商業銀行發展的因素影響,這使得商業銀行將要麵臨較大資金流出的壓力。而為了減少銀行資金外流壓力,堵住因為活期存款等因素造成的資金缺口,各個商業銀行紛紛拿出“開源”的手段來吸引資金,例如各種金融產品、理財計劃等等手段。但是與便捷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百度百發”、“微信理財”等相比,商業銀行推出“開源”手段收益相對不高、反而進入門檻高,並且流動性差,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越來越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