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並購協同效應文獻綜述(1 / 2)

企業並購協同效應文獻綜述

經濟研究

作者:劉剛

【摘要】並購作為企業資本增長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本文對並購的核心內容—協同效應理論的研究進行文獻綜述,了解現階段企業並購研究的方向, 結合我國企業並購的實際情況, 展望進一步研究重點。

【關鍵詞】企業並購 協同效應 綜述

一、引言

並購作為企業資本增長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具有使企業資本快速增長、降低進入和推出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優勢。企業並購開始於19世紀下半葉,經曆過了五次大規模的浪潮。企業並購在我國則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內地上市公司發生的並購案已超過50次,並購金額也達到60多億元,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呈現出越來越活躍的態勢。

協同效應作為企業並購的核心內容,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泛關注,也產生了許多理論和研究方法,但是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主要處於一般戰略性層次中協同效應概念的界定、協同機會的識別、協同效應對股東財務的影響與並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方麵。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學者H·伊戈爾·安索夫(H·Igor·Ansoff),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個提出了協同的理念,認為協同就是公司與被收購企業之間匹配關係的理想狀態,其含義是指一個公司通過收購另一個公司,使得公司的整體業績好於兩個公司原來的業績的總和。馬克·L·賽羅沃(Mark L Sirower,1997)認為協同效應應該放到競爭環境中去考慮,它應該是合並後公司整體效益的正常超過市場對目標公司及收購公司作為獨立企業已有預期之和的部分。

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協同概念都對管理理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此基礎上許多管理文章開始把獲取協同效應作為並購發生的一個重要動因,並對協同效應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柴特基(Chatterjee,1986)將並購協同效應分為合謀的、經營的和財務的協同效應三類。魯梅爾特(Rumelt,1974)將協同效應分為財務的和經營的兩類。此外,在J·弗雷德·威斯通(J Fred Weston)所著的《接管、重組與公司治理》一書中把管理協同效應也列為與經營協同效應、財務協同效應並列的一類協同效應。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運用超常收益法檢驗協同效應對並購雙方股東財富的影響。這些研究得出了一個相似的結論,即被並購方股東總是並購活動的絕對贏家,不同的僅是收益的多少而已。實證研究爭論的焦點則集中在並購方股東能否從並購活動中獲益,主要有正收益、微弱正收益以及負收益三種結論。

布瑞德雷、迪賽和基姆以美國1963-1984年間發生的並購交易為樣本,計算後發現,平均而言,一次成功的並購可以使目標企業和收購企業的合並結果產生7.4%的協同作用收益,並且收購產生的協同作用收益在幾十年中是相對穩定的。

另一方麵,弗雷德裏克·謝勒1987年曾對過去百年間公司兼並做過詳盡的考察,他的最終結論是:將近70%的合並沒有收效,或者賠本,隻有近1/ 3的合並達到預期效果(李時椿,2001)。迄今為止,西方學者對協同效應的實證研究仍無一個較為廣泛接受性的研究結論。不同的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與學者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樣本選擇、測量區間和業績評價的基準不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