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中藥在國際上競爭力下降,其原因是世界各國對植物藥進行深入研究,而我國環境汙染等方麵問題嚴重,導致藥品質量下降,因此我國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技術
科學技術是各企業把自然資源轉變為適合人類需要的產物的最簡單的手段,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既然作為營銷手段的一部分,科學技術不但直接影響各醫藥企業內部的經營和生產,並且同時和其他環境因素互相依賴和生存,共同作用,特別是技術環境和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的關係更加密切,現在我在此對一些醫藥界新技術對國際醫藥營銷的宏觀影響做出調研。
新技術革命,不但給醫藥企業的市場營銷不斷造就機會,而且帶來新的威脅。如果各企業不及時的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可能被醫藥市場淘汰。各醫藥企業必須注意了解新技術,掌握和學習對醫藥營銷行業直接產生影響的新技術,用好新技術這種“催化劑”,生產出更多療效更好的新藥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五、政策法規
中醫藥想要在國際上立足就必須要攻破貿易壁壘,得到國家政府的支持,得到法律的保護,堅決執行國家藥品質量管理的強製性標準提高產品質量;積極采用原產地領域產品保護策略,促進道地藥材的國際出口。
(1)美國出台了《植物藥在美國上市批準法》和《關於植物藥品研究指南》。2004年4月,美國政府正在放寬對中藥進口的限製,近期專門出台了《植物藥在美上市批準法》和《關於植物藥品研究指南》開始接受有複方製劑的植物作為研究藥物,我國批準生產的複方丹參滴丸、銀杏靈已通過美國FDA的新藥臨床研究的預審。
(2)歐盟、美國、日韓等國家紛紛采取c-GMP規範標準。根據國家食品藥監局《關於推進中藥飲片等類別藥品監督實施GMP工作的通知》,即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必須符合GMP質量管理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未通過GMP認證的企業,一律不允許生產。歐盟、美國要求對所有進口原料藥、食品補充劑實行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實施c-GMP規範。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國家也都紛紛要求進口原料藥達到GMP規範。2008年還分別就中藥材中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二氧化硫殘留等製定了新的檢測標準。門檻正在抬高,原先一些非藥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藥受到了限製。
(3)“傳統醫學規劃署”的設立。近20年來,世界衛生貿易組織(WHO)給予傳統醫學高度重視,WHO專門設立了“傳統醫學規劃署”,在世界各地設立了27個“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其中15個亞洲的中心中有13個與中醫藥相關。
(4)《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自2005年1月12日起生效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絕對禁止在一般醫藥用途的貿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廣木香、麝香、犀角,熊膽等。該公約還禁止野生的穿生甲,羚羊角、天麻、蘆薈、小口蓮、西洋參,隻允許人工飼養或栽培品種使用。
六、社會文化環境
中西社會文化的差異一直以來是中藥麵向世界走進國際市場最難攻破的壁壘之一。社會文化主要指一個國家、地區的民族特征、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教育水平、語言文字等的總和。下麵將從這幾個國際市場或代表性國家主要分析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育水平
大體上可將東南亞國家不平衡的教育水平從高到低分為3個層次,跨國教育成為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發展趨勢。日韓市場的代表國家日本每年有超過90%的學生會進入高等學校就讀,近年來也不斷重視與發展漢語教學教育。居於西方國家之首的美國教育發展水平很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