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我調任財政局從事農稅征收工作,他的杞鄉生物公司如火如荼,申報的項目要通過縣財政局審核報批並監督落實。我進一步認識了王自貴。隨之國家免征農業稅,中寧縣萬畝枸杞基地舟塔鄉,開始了以王自貴的杞鄉公司為第一個土地流轉使用訂單農業,這個鄉有個村幹部向我打聽:這個王總是否又是個紙上談兵的家夥?我當時隻是笑了笑。
2005至今,我榮任縣作協副主席,閑餘從事《紅枸杞》期刊編輯工作。這些年《紅枸杞》弘揚杞鄉人文風情為宗旨,杞鄉驕子王自貴自然是縣文聯和《紅枸杞》關注的對象,王自貴出書、寫詞、組歌……我們又成為杞苑界的好朋友。
就這樣,十幾年我們的腳步始終踏在同一片土地,做著相同的事業,王自貴我是熟知的對象,用不著挖掘采訪。王自貴幹事業踏踏實實,而我的文筆以紀實擅長,這種實用不著誇誕或粉飾,何況我在縣委政研室工作,是專門從事調研工作的。
十多年來,在我的記憶裏,這個從不張揚、不居功自傲的企業家,王自貴有著枸杞之鄉獨樹一幟的人生風景:
是中寧縣下海經商最成功的一名紅枸杞儒商之一。1998年,扔掉19年的鐵飯碗獻身杞鄉,為公益默然捐獻近100萬。
是中寧縣第一個取得紅棗保鮮專利的仁人誌士。90年代初,緣於一份棗鄉情,研究紅棗保鮮取得專利無償推廣。
創辦了寧夏第一個枸杞深加工出口創彙企業。2001年研發的常溫保鮮枸杞原汁出口美國並創彙,是曆史以來我國出口國外首批枸杞深加工產品。
是第一個在寧夏枸杞節唱紅的杞鄉之歌的作詞人。《美麗的杞鄉我的家》這首歌貴在是由枸杞之鄉枸杞企業家、杞苑前輩、茨農女演唱的杞鄉之歌。
編著完成的寧夏第一本枸杞科普讀物問世。2006年編著《神奇的寧夏枸杞》一書,以中英文出版,免費贈送到53個國家和地區。
是第一個以“訂單枸杞”惠澤茨農的民營企業家。2003年,杞鄉生物公司率先以“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土地反租倒包模式,推進有機枸杞標準化進程。
是中寧縣家庭教育的成功典範之一。王自貴耿永芳夫婦3個子女全部接受國外教育,誌向高遠。這種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成才的成功企業家在中寧縣首屈一指。
是產業經濟與文化兼容發展的杞鄉驕子。王自貴取得紅棗枸杞深加工多項專利,撰寫《神奇的寧夏枸杞》《美麗的杞鄉是我的家》《杞鄉歲月》等100萬字杞鄉精品書稿。
是中寧縣首批十大優秀人物之一。
多年來,王自貴共取得6項特色產品科技研發專利,杞鄉公司先後榮獲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科技進步、自治區科技進步、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中衛市自主創新等11項大獎或先進稱號。
2003年王自貴被寧夏枸杞協會推選為常務理事,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寧夏分會推選為常務理事;2004年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破例吸收為高級會員,同年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聘為特約研究員;2007年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授予“企業管理創新企業家成就獎”;2008年被推選為中寧縣第十屆政協常委;2009年當選為“中寧十大優秀人物”。多次被中寧縣委、政府授予“優秀廠長(經理)”榮譽稱號,創作的歌曲獲區市級競賽大獎。
王自貴親自組織策劃的電視劇本《杞鄉歲月》正在修改定稿,為了更加廣泛的宣傳寧夏枸杞,王自貴認真總結經驗和不足,2008年開始對已出版的《神奇的寧夏枸杞》進行修訂完善,把原來的10章擴大到15章。這本書將很快就會與讀者見麵。
中華杞鄉進入20世紀新時代,杞鄉文化和杞鄉事業把杞苑藝人聯在一起,杞鄉校園文化、鄉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紅枸杞藝術團等姹紫嫣紅、絢麗多彩的“紅枸杞”文化應運而生。他充滿希望地鼓舞杞苑藝人:“近幾年,中華杞鄉將會出現寧夏人編劇、執導、演出,在杞鄉拍攝紅枸杞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