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杞鄉驕子王自貴(4)(3 / 3)

壯美無悔的人生——王自貴耿永芳“家庭現象”的社會思考

無論多壯實的禾苗,都匍匐在大地上,無論多美麗的鮮花,都生長在泥土裏。隻有用心血汗水澆灌,才能禾壯穀香,才能散發奪人心魄的芳香。

妻子耿永芳說:“我家的王總死愛枸杞,但他有五個不:不在房子車子上比闊氣,多大場合都不裝樣子講排場,不喝酒打麻將,不嫌貧比富耍牛氣,不進舞廳搞消遣,大半老頭為枸杞節衣縮食。雖說也是個小有名氣的老板,但外出辦事吃饅頭餅子,住候車室,王自貴十幾年廢寢忘食搞枸杞,吃的方便麵能拉一手扶拖拉機,現在一見方便麵就反胃,但在枸杞產業發展和孩子教育投資上他不惜代價。”

也許,這就是一個知名企業家一生的吉祥和福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站著的那個偉大的女人”,那個女人便是耿永芳。

早五年耿大姐說真想寫一本書,說出幾十年的酸甜苦辣,耿大姐自豪地說:“大女兒和女婿從法國巴黎留學完成學業,謝絕高薪聘請,雙雙回國,辦起了金杞誠(北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枸杞係列產品國際貿易和信息研究,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二女兒長春稅務學院畢業也在英國留學,兒子天津理工大學畢業後也留學……”說到這裏,她的眼裏含著淚花。

與她多次相處我更能深悟:為人父母最幸福、最快樂、最欣慰、最成功的並不是錢,並不是美,並不是事業或當老板,而是兒女成才,亙古未變。對這對夫婦而言,培養孩子並非簡單供養上學,而是讓孩子做有學問有價值的人。這是家庭教育明智的選擇,是文化教育發展的必然,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像王自貴、耿永芳夫婦這樣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成才且誌向高遠是成功企業家庭的典範。在“妻以夫榮、母以子貴”世俗的眼裏,耿永芳的幸福快樂好像是丈夫給予的。多少炎夏往來,她在中寧十字街口擺地攤、賣冰棍,一張一張數著皺巴巴的毛角,成就一個男人的事業,成就一個女人為人之妻,為人之母的輝煌。有誰得知一個女人輝煌背後的煎熬、等待和企盼?

在杞鄉無人不知王自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妻子耿永芳,這就是我們女人,她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男人的輝煌,為自己的男人鞍前馬後奉獻一生。

這是我用心靈發現的大美。這種大美是否也能讓世人略有所思:什麼是男人女人一生對婚姻家庭的思索?任何一個自以為強大的人,沒有至愛親情,必將是孤獨的,就算他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光亮畢竟是有限的;就算他有地球般的吸引力,時時吸納萬物,風釆無限,也難免有地震海嘯的那些危機!

王自貴他不是一塊金子,但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淘金人。曾幾度踏步茨鄉山山水水,他像尋找金子一樣四處尋寶,也許他真的淘得了一塊金子——2008年秋在青水河黑水衝淤的一處山澗裏,他尋得一棵老枸杞樹。這棵老枸杞樹2米餘高,直徑2米的周圓,樹枝杆密集,枝條堅硬,還頑強地展示著星點綠葉,大概也有幾十年的曆史。

王自貴忍痛割愛,小心翼翼地從泥沙裏挖了出來,沒有碰落一根枝條。王自貴視其為杞鄉老祖宗的根,請專家用特料防腐後,製作鐵座景盆,栽植其中,暫置車間,準備在公司布置展廳供存,永久珍藏,供人觀賞,昭示後人:把根留住!

樹高千尺不忘根啊!十多年來,無論多大誘惑,王自貴從未離開生他養他的杞鄉,這棵老枸杞樹像金子一樣吸引著他的目光。站在滾滾東流的黃河邊,環視春潮湧動的杞鄉大地,憧憬未來,揮筆寄情,欣然作詞,他揮臂高歌:《我的杞鄉我的天堂》。

夢在杞鄉,想在杞鄉,戀在杞鄉,情在杞鄉

杞鄉有我兒時的夢想,杞鄉有我青春的向往,

杞鄉有我中年的成就,杞鄉有我金色的夕陽,

杞鄉啊杞鄉,杞鄉是母親的懷抱,

杞鄉啊杞鄉,杞鄉是我的天堂……

這就是我花費兩年時間,秉筆直書的杞鄉驕子王自貴!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不知道大詩人艾青的這句感言,是說給王自貴的,還是說給我的……

止筆靜心,語意未盡,我的眼眶已溢滿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