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消費社會語境下口碑營銷的特性(2 / 2)

最後,主流媒體議程設置的策略:“牆頭草”,隨受眾倒。在這裏比較特別的一點是,主流媒體是從最初就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的,在電影上映前,為了避免被詬病報道過於主觀以及誇大宣傳,媒體的報道相對客觀、冷靜。隨著公眾對電影的好評如潮,媒體開始加入宣傳陣仗,按照公眾的觀點與意見重新進行議程設置,順潮流行事。

以自由之名,行強製之實

按照傳統的營銷理念,營銷溝通行為一直屬於“打擾性”與“強製性”的溝通層麵。無論消費者願意與否,張貼在公交車站的廣告,穿插在電視節目中的廣告以及百貨商店裏售貨員熱情的推銷,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消費者。

新媒體的出現看似消除了這一弊病,身處微博圈中的人們確實是自主選擇自己想要關注的對象及所屬的群體,也在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關注的信息。因此在這一平台上展開的口碑營銷看似非打擾性的,但正是由於受眾所接受的信息來自朋友圈及所屬的交際圈,才會使得這種打擾更加不可抗拒與難以避免,使得這種強製性更加潛移默化、難以察覺。

首先,口碑營銷的另類強製性——社交網站的輿論壓力。筆者在關於電影《分手大師》營銷策略及效果的訪談中發現,不少被訪者最終選擇去觀看這部電影並非出於自願及主動的心態,而是受到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站中朋友圈的影響。

其次,口碑營銷是潛移默化的植入性廣告。訪談中,有68.3%的受訪者表示從社交網絡中獲得過電影《分手大師》的相關資訊,有79.4%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麵對麵的人際傳播中獲得過電影資訊,在了解電影資訊的各項渠道(電影海報、預告片、官方宣傳活動、影院影訊、媒體影評等)中,通過這兩種渠道獲得電影資訊的比例遙遙領先於其它渠道。而被問及“影響您最終選擇觀看此部電影的決定性因素是哪一項”時,有23.8%的受訪者選擇了社交網絡傳播,42.9%的受訪者選擇了麵對麵人際傳播,與其它影響因素相比,這兩項占據絕對優勢。

由此可見,口碑營銷對於營造人人觀影的輿論圈,激發受眾的收視期待以及刺激觀影確實具有不容小覷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①【法】鮑德裏亞:《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Arndt Johan. Role of Product - 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ing, Vol. 4, 1967, (3): 291~295.

③Robert, Kathy &; Malcolm .The relative inci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d of mouth: A multi-catego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Volume 24, Issue 2, June 2007,175~184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