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益廣告中家元素的運用及傳播效果(2 / 3)

2012年初的公益廣告《回家》播出後,一夜之間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隨後,央視各個頻道投放了近4000次《回家》係列廣告,互聯網視頻的點擊量超過一百萬次,微博閱讀量超過兩百萬人次。“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這些跋山涉水,跨越千裏甚至萬裏的故事,以豐富的情感張力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衝擊著觀眾的內心。這一係列公益廣告用輕鬆自然的方式敘述一個個觸動心靈的“回家”故事,濃縮了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思鄉情愫,激發受眾對於“家”的情感共鳴,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家”文化的內涵,當之無愧地獲得了2013年度國內廣告大獎等多個獎項。

3.家元素的運用要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所創造的觀念和風尚的總和。按照英國文化理論家雷蒙·威廉斯的解釋,文化在英語中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智慧精神和美學的一個總的發展過程”;二是指“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個民族的,還是一個時期的”;三是指“智慧,特別是藝術活動的成果和實踐”。②社會不是靜態不變的,文化有延續性,但在特定的時期同樣會表現出特定的時代性。家元素、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關聯的,家元素的運用應建立在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了解目標受眾所處的文化氛圍,彰顯傳統文化的凝聚力。

正因為中國人對家的概念有情感記憶和文化理解,所以才有了公益廣告的《筷子篇》。這則公益廣告把視角對準了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用筷子這個元素串起發生在幾個家庭的故事——爺爺用筷子蘸各種味道,讓滿月的孩子品嚐;媽媽拿出小小的筷子,教孩子學吃飯;唐人街,白發老人在八仙桌擺上筷子,告慰逝去的親人……筷子承載的是中國家庭幾千年來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是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

2013年的公益廣告《爸爸的謊言》講述了一位退休的父親接到孩子的電話,為了不讓遠在外地的子女擔心,用謊言描述自己每天豐富的生活,隱瞞了老伴生病住院、自己勞累奔波的真相。廣告語“別愛得太遲,常回家看看”,擊中了無數漂在大城市的遊子的心。“孝”成了今天這個老齡化社會國人急需麵對和思考的問題。“孝”是什麼?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今天的“常回家看看”,展現的是延續數千年的“孝”。孝,歸根到底是中國的一種文化。

家元素的傳播效果分析

對家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有機運用,是許多公益廣告成功的重要法寶。傳播學家約翰·內斯比特曾在《大趨勢》中提到,生活方式世界化和文化形式民族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從某種程度上說,大眾的生活方式、能讓百姓產生共鳴的傳統文化,是公益廣告取之不盡的創意源泉。有效的公益廣告傳播活動,必定借助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了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它是符合中國受眾認知習慣的傳播方式,能夠形象地傳遞信息,發揮強有力的引導作用。

1.以“家”為元素的公益廣告能傳遞情感的關愛美、傳承文明的人文美。人類文明既有過去的積澱,又有現在的流行。作為大眾文化載體和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公益廣告有明確的引導性,能清楚地表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以“家”元素作為公益廣告的切入點,避免了口號式的、大而空的宣傳,對所宣揚的主題或觀念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能激發受眾對廣告訴求中的文化底蘊產生文化認同感。一則《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廣告,呼籲觀眾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時候再想起陪陪他們。老母親周末準備豐盛的佳肴等孩子們歸來,電話鈴響起,兒子、女兒、孫子都有各種不能回家的理由。老母親失望地看著飯菜,斜靠在沙發上,在空曠的等待中慢慢老去……作為透視中國文化的一麵鏡子,這則廣告展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孝悌,次謹信”的倫理本質。同時,這類公益廣告以一種美麗的方式向受眾傳達信息,情感真摯,張弛有度,讓人們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被感染、被說服。在物欲泛濫的消費社會,這樣的公益廣告強調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存在的價值和人精神上的高尚追求,這樣的公益廣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兼具藝術美與思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