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一個影響傳統商號傳播的範式(1 / 3)

“仁”:一個影響傳統商號傳播的範式

經營方略

作者:穀莉 趙長偉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範疇之一。孔子仁學思想的生長點是血緣之愛的“孝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仁德進一步衍生至“泛愛眾而親仁”,②在社會道德情感方麵“仁”崇尚“博施備物”,在具體道德原則上“仁”尊崇“恭、寬、信、敏、惠”。③“仁”的內涵如此豐富,因此,就學理而言,它始終是人類探索的重要範式。盡管人們從哲學、文學、社會學等維度研究儒家思想,並取得了震古爍今的成就,但從傳播學視角解讀儒家“仁”文化的研究並不多。中國傳統商號有著輝煌的過去,在其傳播過程中始終可以窺探到“仁”的影子。“仁”就像一麵鏡子,折射了傳統商號的發展路徑與品牌傳播的未來發展之路。

“仁”與傳統商號

“仁”與傳統商號相伴而生,它們之間暗合了政治、文化與傳播等維度的理論淵源。

從政治層麵看,政治理念的偏向直接影響著商號經營者的社會地位與經營觀念。中國封建社會尊儒重仕、崇本抑末的社會現狀使得商人地位低下,從而促使他們“賈而好儒”;從文化層麵分析,崇儒重道的文化觀促使傳統商人秉承以“儒學飾賈事”的傳播行為。儒商所尊崇的以義為利的經營之道就援引於儒學,在儒商經營過程中,提倡的就是“見利思義”、“先義後利”;從傳播學層麵解讀,“仁”與傳統商號的傳播離不開傳播媒介的發展。無論是興盛於先秦時期的口語傳播,還是大大促進了信息傳播的傳統媒體傳播,以及電子信息技術帶來的多樣化媒介傳播,都大大推動了儒學和傳統商號的傳播與發展。

“仁”:基於傳統商號的傳播學分析

從傳播學視域分析,“恭、寬、信、敏、惠”五個“仁”域範式成為傳統商號傳播的具體表現。據《論語·陽貨》記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④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這些範式不僅在人類道德上給予指引,而且在商號傳播領域同樣大放異彩,這主要體現在商號和品牌傳播中的服務、管理、營銷等方麵。

1.“恭”:用謙恭的服務獲得口碑傳播

對於傳統商號來說,謙恭的服務是其曆經滄桑的“金字招牌”,長盛不衰的首要法寶。關於“恭”的闡釋,《論語·顏淵》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⑤由此可見,予人恭敬可得到稱頌,在傳統商號傳播中,謙恭的服務則為其贏得了口碑。譬如,成都德仁堂優良的服務遠近聞名,無論是在服務項目上,還是在服務態度和效果上,都得到了顧客的讚譽,因此名聲大振。

從品牌傳播學視角看,“在品牌傳播的手段中,口碑傳播最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據研究顯示,消費者對其他使用者所介紹的品牌品質等方麵信息的相信程度,是廣告宣傳的18倍”。⑥究其原因,其一,口碑傳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同消費者產生直接的對話和交流,在此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和運用傳播技巧,並且,能夠根據消費者的接受反應隨時調整傳播策略,因而,口碑傳播具有互動性、直接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其二,口碑傳播不受機構、媒介、時空等條件的限製,簡便易行;其三,口碑傳播在品牌的多級傳播中是必不可少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越高,其推動品牌多級傳播的力量就越大。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獲得口碑,以期得到顧客的忠誠,從而推動多級的品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