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平台上的文學閱讀
新媒體
作者:關珊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手機、手持終端、加載於各類交通工具的移動終端等新型平台隨處可見,它們與之前的互聯網一起改變著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方式。紙質閱讀率持續下降,以網絡為主的屏幕閱讀呈現上升趨勢。博客、微博、微信等閱讀平台能否以獨特的視聽效果取代紙質閱讀,受到了學者的普遍關注。
微信閱讀: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閱讀文學類作品,不僅可以豐富和慰藉人們的情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修養。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這是從文學廣泛的文化含義中分離、獨立出來的狹義的文學觀念,本文采用狹義的文學概念探討今日通行的散文、小說、詩歌類文學作品在微信平台上的閱讀現狀。
伴隨著“快速點擊閱讀”時代的到來,手機、平板電腦、Kindle等移動電子產品受到追捧,傳統紙媒受到了極大衝擊,許多報刊在自負盈虧中步履維艱。許多純文學期刊宣告停刊,受到政府扶持或者頗具品牌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也在時代浪潮中開始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出版商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微信的出現更是掀起了一股熱浪,微信公眾號逐漸浮出水麵。9月8日,微信公眾號“新媒體排行榜”發布了《中國微信500強》,其中不乏文學閱讀類的公眾號,其傳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許多文學類實體期刊登陸了微信平台,網絡文學平台也紛紛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如紅袖文學、豆瓣閱讀、晉江文學、盛大文學無線閱讀等。還有大量的綜合類網站開通了自己旗下的讀書頻道,如:鳳凰讀書、天涯社區讀書、百度文學、騰訊文學等。此外,由大量熱愛閱讀的民間團體開通的各種獨具特色的讀書公眾號,更是數不勝數,微信平台上的文學閱讀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文學期刊:危機中的數字化選擇
期刊閱讀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並且以大型文學類期刊為核心主體,“它們和陸續複刊的文學期刊一起,共同塑造了當代文學期刊呼風喚雨的黃金歲月”。①然而近年來純文學類期刊的發展不容樂觀,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軼說,“純文學的生存空間向來就不大,先天注定它本身就不能像通俗文學、大眾文學一樣受到廣泛關注”。②
純文學期刊除了“四大名旦”:《當代》《十月》《收獲》《花城》外,還有《人民文學》《鍾山》《大家》《作家》以及選刊性質的《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這些具有品牌效應並曾經擁有較大讀者群的刊物,如今在報攤上已難覓蹤影,若墨守成規,定然處境艱難。2013年11月《收獲》發出了第一條麵向微信訂戶的群發內容,這是繼《小說月報》微信公眾號上線之後,又一家“老字號”傳統文學期刊在微信平台中發起了尋找讀者的嚐試。數字化下的文學閱讀漸漸消解了原來精英化的啟蒙立場,呈現出一種更加積極擁抱日常生活的新氣象,“呈現出一種不同於主流文學的‘亞文學’風格”。③
目前可以搜索到的文學類公眾號有“收獲”、“小說月報”、“上海文學”、“當代”、“明天詩刊”、“人民文學雜誌”、“青年文摘”、“讀者”、“讀者文摘”、“讀者原創版”、“讀者欣賞”、“福建文學雜誌社”、“今天文學”、“青年文學”等等。這些平台每天會發送2~5條消息,大致由這樣幾個板塊組成:實體期刊目錄、精品選讀、文章節選、短篇小說、互動平台。其優勢還在於兼具文學性與時效性,新鮮的文學事件、新銳作家能夠及時地被讀者知曉。
通過閱讀這些公眾號,可以發現微信平台比微博平台在閱讀方麵有更大的優勢。微博因受到字數的限製,一度掀起了盛行一時的幾十字或百字的“微小說”之類的“微文學”創作,也曾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現代詩歌創作,但這些都在讀者的匆忙瀏覽中被一“刷”而過。相比而言,微信平台所承載的內容不再像微博那樣受到字數限製,極大拓展了文學閱讀的空間,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平台隨時隨地閱讀圖文並茂的散文、詩歌甚至小說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