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樣式:詩歌閱讀脫穎而出
篇幅短小的名家散文類作品備受微信平台青睞,這類作品閱讀對傳統紙質閱讀有一定的替代作用。麵對編者每日精心遴選的文章和優質配圖,讀者可以獲得極大的精神享受,無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睡前的閑暇時間,都可以隨手讀到充滿人文情懷的溫暖篇章。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雜誌的閱讀量和讀者群,也帶動雜誌從一部分精英讀者逐漸走向大眾。散文雖是文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通常不是文學研究的重點。如果說散文的閱讀可以被部分代替,那文學性較強的小說又如何?
根據手機閱讀受眾的喜好調查,1500字是較為合適的篇幅,這就意味著微信平台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碎片化的閱讀時間不適合文學性較強的長篇小說的閱讀。快節奏的生活讓多數閱讀者缺少閱讀的時間和耐心,所以登陸微信平台的雜誌多刊載一些短篇小說或者長篇小說的節選,這無疑給小說創作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微信平台也適合長篇小說的連載,它是否會像民國期刊連載張恨水的通俗小說一樣風靡一時,讓我們拭目以待。
詩歌是文學的顯類。當我們經曆了五四轟轟烈烈的白話新詩浪潮,又走過了上世紀80年代的“詩人之死”,進入新世紀以來詩歌就像放風箏一樣,離我們越來越遠。有字數限製的微博的產生,曾在一定程度上點燃了詩歌創作和閱讀的熱情,微信的出現則為詩歌創作和閱讀提供了一片更加肥沃的土壤。關注度較高的詩歌公眾號有:“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我們讀詩”、“祝贏詩詞文學”、“中國詩歌”、“何文通插畫”與“詩歌藝術”等。期刊類如《詩刊》《詩歌月刊》《翼女性出版》《詩歌周刊》《詩歌報》等也紛紛登陸了微信平台。
“為你讀詩”這個公眾號尤其值得關注,它在這次“新媒體排行榜”中排到了第130位。它“希冀以讀詩的方式,為現代社會中奔忙的人們,探尋一片可以讓靈魂棲息的詩意”。該公眾號為避免碎片化閱讀,信息發送時間定為每晚10點;為了增強互動性開通了“我要讀詩”“邀Ta讀詩”“好詩推薦”等頻道。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它的文學傳播形式。聞一多曾提出詩歌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三美理論”,而微信平台則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有聲傳播功能。相比傳統紙質詩歌閱讀帶來的審美體驗,微信平台一開始就顯示出了詩歌“音樂美”的天然優勢,融文字、音頻、圖像於一體,極大刺激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每期的特邀嘉賓,無形中又增加了這個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由此可見,微信平台的確為詩歌發展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結 語
綜上所述,實體期刊登陸微信平台,是借助新媒體的一種宣傳策略,正如《收獲》編輯鍾紅明所說,“就是在微信上做一個探討、交流、欣賞文學的平台,傳播文學理念”。④但微信平台上的文學閱讀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閱讀信息碎片化,係統認知困難;信息的重複率高,侵權問題嚴重;受網絡閱讀習慣限製,篇幅和內容選擇受限;信息龐雜,讀者篩選困難……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網絡文學的普及,閱讀的多樣化會不斷衝擊實體文學期刊的發展,但“一種文化(或媒體) 沒有必要取代另一種文化(或媒體),然而,它所能夠做的也隻不過是對另一種文化加以補充”。⑤傳統的紙質媒體文學閱讀形式仍然有著不可替代性,隻要印刷文化不衰亡,文學閱讀就無法擺脫實體期刊而存在。
注釋:
①黃發友:《文學期刊與當代文學環境》[J],《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②範曉毓 劉藍憶:《文學期刊“微”風漸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1月21日
③翟紅:《新媒體影響下的文學新變》[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④吳越:《〈收獲〉昨首次向訂戶發微信》 [N],《文彙報》,2013年11月26日
⑤【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著,胡菊蘭 張雲鵬譯:《圖像時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