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行運營的內容沒有價值
廣電視聽
作者:李彤路
在新媒體特別是移動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的電視媒體遭遇到生存危機。其中,地市台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第一,從影響力來說,地市台的收視份額逐年下滑。據央視-索福瑞公布的數據來看,2013年全國市級頻道市場份額10.1%,為近4年來最低;①第二,廣告收入下滑勢頭不減。今年一季度,地市台廣告收入47.62億元,同比減少7.06%。②
在危機麵前,以央視、湖南衛視、東方衛視為代表的“大佬”們紛紛轉型。央視開始製播分離,成立了兩家全資的節目製作公司;湖南衛視實施新媒體“獨播”戰略;東方衛視則全麵擁抱互聯網等。
受製於覆蓋、平台、資金、人才等因素,地市台轉身較慢。特別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城市的電視台,轉型的焦慮更加強烈,看到“大佬”們正在積極轉身,“曾經也闊過”的城市台五味雜陳。
城市台麵臨困境的原因:“內容+廣告”模式終結
電視媒體傳統的盈利模式是,電視台通過節目、品牌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廣告商依據收視率來投放廣告,從而形成“內容+廣告”的模式。廣告成為電視台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而到了衛星電視時代,以湖南衛視為代表的省級台,借助綜藝節目、電視劇在收視份額上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給城市台帶來了很大壓力。但由於整個電視行業仍然處在高速增長的時期,城市台與省台仍然維持著一定的平衡。
打破這種平衡的是商業視頻網站的出現和壯大。
互聯網改變的,首先是傳播渠道。寬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視頻,廣電對有線、無線、衛星等傳播渠道的壟斷被打破。
其次是接收終端。電腦、iPad、智能手機成為新的接收終端。隨著智能電視時代的開啟,網絡視頻企業通過開發各種OTT盒子,展開對客廳觀眾的爭奪。
與此同時,觀眾也不再滿足於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他們的自主選擇性大大增強,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釋放,邊看電視邊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吐槽”和“點讚”。於是,越來越多的觀眾離開了客廳的電視屏。
互聯網掀起的這場“客廳革命”,直接導致廣告主將廣告逐漸投向了新媒體。“內容+廣告”模式被顛覆,電視遭遇發展的天花板。央視、一線衛視憑借強大的平台影響力和內容製作能力,尚能開辟新的模式,將廣告占總收入的比重降到50%以下。而城市台除了廣告外,開辟新財源的能力較弱。觀眾流失、品牌影響力變弱、廣告減少,危機四伏。
開辟城市台內容化生存新模式:運營內容
在新媒體環境下,內容依然是電視台的強項,製作能力和節目影響力優於商業網站。在“內容+廣告”模式下,電視人奉“內容為王”為圭臬,隻要節目好,就有收視率,就會有牛奶和麵包。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為王”被消解,渠道、平台也可以為王。內容做得再好,也不能阻止觀眾向新媒體轉移。如果內容不能有效地到達目標觀眾,就不能產生商業價值。
城市電視台每天播出大量自製節目,並不缺乏內容,缺乏的是對內容的經營。出售版權、冠名廣告,雖然也屬於內容運營的一部分,但城市電視台在這方麵並無優勢,急需轉向新模式、新渠道。
1.重點打造可開發產業鏈的節目
燦星製作(星空傳媒)節目研發總監徐帆曾表示,“哪怕是像《爸爸去哪兒》這樣節目收視率再火再高,沒有產業鏈的節目我們也不做”。③除了新聞類節目外,城市台應該著重研發有產業鏈價值的節目,創造出“線上到線下”相結合的盈利模式。簡言之,就是線上播出節目,打造品牌;線下圍繞節目開展增值運營。節目,隻是包裝品牌、吸附用戶、推廣增值的介質。節目的成本,從線下的增值項目中成倍地賺回來。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可以看作是“從線上到線下”的完美案例。線上,節目賺足了人氣;線下,延伸出了圖書出版、網絡遊戲、電影等相關產業鏈,僅電影的票房就將近7億元。
湖北荊州電視台開辦的《壟上行》節目很受農民歡迎,後以此為基礎開辦了壟上頻道。線上,頻道做好欄目,2013年廣告創收6500萬元。線下,以頻道為依托,開辦農資超市,搞農資銷售、信息谘詢、保險代理,全年創收4.2億元。④
而城市消費活躍,城市台可重點關注購物、美食、電影、旅遊、休閑娛樂等生活服務領域,研發出可開發產業鏈的節目。
2.引入電商模式
媒體電商化成為當下傳統媒體變革轉型的新方向。《新京報》等10多家報紙與阿裏巴巴合作,推出“碼上淘”產品。讀者通過手機掃描報紙上刊登的商品二維碼,就可以網購。⑤這是將媒體公信力通過網絡變現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