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問政節目的主持技巧
廣電視聽
作者:海沫
近年來,許多城市電視台推出了電視問政節目。這對於政府來說,是改變形象、提升效能、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對於市民來說,則是一個參政議政、進行監督的平台;而對於電視媒體來說,更是一種創新型的節目形態。但與此同時,電視問政節目也對政府官員、市民和電視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共同麵對著考驗。
電視問政節目是政府人員通過電視媒體就公共事務與民溝通、公眾借此參政議政的傳播活動。它將理論上的矛盾雙方放在了同一空間內,使其在同一時間麵對同一問題,對於雙方來說,機遇與挑戰共存。而電視問政節目的主持人在這一新形態的電視節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主持人要主動把握話語權
電視問政節目對於政府官員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讓他們適應和接受這一新生事物,還需要一個過程。一些政府官員坐在問政台上時,找到的第一感覺是開會。遇到問題,先講形勢、再講政策、最後表成績,官員滔滔不絕卻不入主題,這使問政者或者觀眾幹著急。今年筆者在主持一期問政節目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一位市民問建委的一位領導:某新建小區裏,事先承諾建設的學校什麼時候能建好?這位領導先是談為什麼拖了這麼久卻沒建好,又說建委費了多少力、做了多少工作,最後說今後還有哪些困難要解決,整個過程絕口不提學校建成的時間。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政府官員們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媒體的宣傳功能之上,把電視問政節目當作了自我表揚、自我宣傳的平台;二是官員的具體工作確實有不到位的地方,不敢在各方監督之下表態。
在電視問政節目這一新的形態下,此類現象並不少見,這就需要電視問政節目主持人主動掌控話語權。在傳統的思維中,官員和問政的市民處在矛盾的兩端,唯有主持人能在二者間起到平衡作用。因此,主持人隻有主動掌控話語權,打破的官員自我保護,替市民發聲,才能使問政雙方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做到平等交流,使問政的市民不隻是一個傾聽者。
主持人如何主動掌控話語權呢?首先,主持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電視問政節目問的是官員,主持人所站的隊列應該是市民所在的隊列,做到替他們發聲。市民的表達有時候不夠準確,或者有些問題他們想問卻表述不清,主持人應該主動承擔起維護市民利益的責任。其次,主持人要對官員無關緊要的發言進行適當打斷。這種打斷能夠將官員從自說自話的語境拉到與市民平等對話的位置。在現有的媒體環境中,官員們習慣了官場的生存方式,走上問政台前,大都做足了功課,對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的應對大都打好了腹稿。所以,當主持人問到某一問題時,政府官員不自覺地會將回答演變為一種施政演說,問政現場成了他們的政治秀場。這就需要主持人及時打斷與問題無關或者脫離主題的“演講”,使官員從“講話”回歸到“說話”,從而實現真正的交流,使市民能夠和官員正常地進行對話。
主持人不能當裁判員
主持人在電視問政節目中,要主動掌控話語權,以利於官民雙方在同一語境中平等對話,但主持人不是矛盾雙方的裁判員。針對市民提出的問題,也許在雙方交流和溝通中,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問題發生的原因在於政府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甚至某些政府官員有濫用職權或者瀆職的行為,但是主持人不能夠對這些行為輕下結論。與此相對的,還有一些市民在問政中提及的問題,很明顯責任並不在被問政的單位,主持人也不應該輕易地幫助被問政單位說話。主持人並不是事件的當事方,矛盾應該在雙方的溝通中解決。對於雙方是非對錯的評判,應由司法機關等相關部門來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