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魚(魚)隸革麵韭骨香鬼食(饣飠)音首等(1 / 3)

魚(魚)隸革麵韭骨香鬼食(饣飠)音首等

話說部首

作者:吳永亮

177魚(魚)

178隸

179革

180麵

181韭

182骨

183香

184鬼

185食(饣 飠)

186音

187首

188髟

189鬲

190鬥

191高

192黃

193麻

194鹿

195鼎

196黑

197黍

198鼓

199鼠

200鼻

201龠

177魚(魚)

魚,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均呈魚形。隸書將篆文的(魚尾)寫成。魚部首內漢字大都與魚有著魚水深情,現挑選幾條有代表性的“魚”加以解剖。

魯,會意字。甲骨文從(魚)從(器皿),會器中盛有烹飪好的魚之意。金文從魚從(甘),進一步強調味道鮮美。篆文魚將甘訛為白,隸變後楷書寫作魯。如今簡化為魯。由本義引申泛指嘉美。由於味道過濃常令味覺遲鈍,故又引申為味道醇厚,再引申指遲鈍,如魯鈍。又引申指冒失、粗野,如粗魯、魯莽。又用為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曲阜一帶。現又用作山東省的別稱。

鯰,讀nián(年)。過去,“鯰”成為字典中正字,現在“鯰”華麗轉身為正字,而“鯰”則被淘汰出局。

鮮,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從(羊)從(魚),本義為一種魚名。引申泛指供食用的魚、蝦類,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古人還引申指魚與羊肉搭配,味道鮮美。

鰥,形聲字,讀guān(官)。金文 從(眔,表聲)從(魚),本義一種大魚,即鱤魚。由於這種魚其性獨行,故借用以表示男子無妻。

鱖,讀guì(桂)。鱖魚,最肥為桂花盛開之時,因而有的地方也寫作桂魚。鱖魚千萬不可寫作鮭(guī)魚,鮭魚與鱖魚不是一種魚。

178 隸

隸,會意字。金文從(手)從 (動物尾巴),會捕獸加以馴化之意。篆文。隸是逮的本字。馴養、宰殺牲畜是奴仆做的事情,因而隸作為隸的簡化字,指奴隸。引申指差役,衙役。奴仆是附屬主人的,故用作動詞,引申指附屬,如隸屬。據說隸書是秦朝隸人所用之省簡字體,故特指隸書。隸部首內隻有“隸”自己。

179革

革,象形字。金文從從(雙手),像雙手持工具除去獸皮上的獸毛。篆文 。古時,有毛曰皮,無毛曰革。革由皮製成,自然皮成為革就有改變的意思,因而引申泛指除去,如革故鼎新、革職。又引申指改變,如變革、革新、改革等。用作名詞,指刮去毛後經過加工的獸皮,如皮革。革部首內漢字大都與皮革有關。革部首內漢字較多,僅取幾張有代表性的進行“加工”。

鞋,形聲字。篆文從革從奚(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鞵,俗作鞋(改為從圭表聲)。如今規範用鞋。

鞠,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革從匊(摶曲,兼表聲)。本義為古代遊戲用的一種皮球,蹴鞠即足球的起源。又表示彎曲,如鞠躬盡瘁。

鞣,讀róu(揉)。用鞣料(如鉻鹽、栲膠、魚油)使獸皮柔軟,製成皮革。注意:鞣與揉、糅的區別。揉,指用手來回擦或搓。糅,指混雜,如雜糅。糅合,指摻和、混合。

180麵

麵,象形字。甲骨文從(目)從(臉廓)。本義為臉龐。篆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寫成(首)。隸書寫作,異體寫作靣。由本義引申指物體的表層或上邊一層,外表(與裏相對),如側麵、表麵、地麵。又引申指紡織品光滑的一麵或物體的正麵(與背相對),如反麵、背麵。又用作後綴,附著在方位成分後,構成方位名詞,如前麵、後麵、上麵、下麵等。又用作副詞,指當麵進行,如麵談、麵議。還用作量詞,用於扁平或能展開成平麵的事物,如一麵鏡子、兩麵旗子。麵還用作“麵、麪”的簡化字。注意:麵與臉的關係。臉產生在中古,初指兩頰上方搽胭脂的地方,後來口語用麵代臉,麵指整個臉部。麵部首內漢字大都與臉麵有關,包括:麵、勔、靦、靧。

181韭

韭,象形字。篆文像地上生長的韭菜形。後因韭作了部首,於是另加義符艸寫作韮。如今韮簡化為韭。

韭部首內漢字有:韭,齏0。

齏,讀jī(激)。義為:1.調味用的薑、蒜或韭菜碎末。2.細;碎。如齏粉。

182骨

骨,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像動物的大塊的甲狀堅硬器官。篆文。由本義引申指人的屍骨。骨頭支撐身體,引申指人的品質、氣概,如骨氣。如今指未開放的花蕾,如花骨朵。用作“骨碌、骨碌碌”,表示滾動、翻滾。

骨部首內漢字大都與骨頭相關,且常用字不多,現隻對“骰”作一介紹。

骰,讀tóu(投)。骰子,方言用詞,指色子。一種遊戲用具或賭具,用骨頭、木頭等製成的立體小方塊,六麵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

183香

香,會意字。甲骨文從(象征香氣四溢也表示成熟散落的栗子,即禾)從(口,品嚐),本義不言而喻。篆文從(黍)從甘。隸變後楷書寫作香(曰是甘的訛變)。

香部首內漢字大都與美好、氣味有關,包括:香、馝、馞、馧、馥、馨。

馥,讀fù(腹)。指香;香氣。

馨,讀xīn(新)。指能散布很遠的香氣。

184鬼

鬼,象形字。甲骨文從(田,麵具)從(大,巫師),像戴著恐怖麵具的巫師。金文。篆文在其右下加上厶,表示鬼的陰私特別重。楷書寫作鬼。鬼部首內漢字大都與醜惡、妖魔等義有關。

魂,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鬼從雲(雲氣,兼表聲)。本義為靈魂。古人認為魂是陽氣,附身則人活動,離身則人亡,故視為離開肉體而存在的精神。由本義引申指精神、情緒,再引申指詩文中人格化事物的精靈,如詩魂。再特指崇高的有代表性的精神,如中國魂。

魄,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鬼從白(兼表聲)。本義為人生時即依附於人的形體,人死後可以繼續存在的精神。古人認為魄是陰神,魂是陽神;魄是先天的,隨形而生的,魂是後天的,隨氣而生的;魄為附形之靈,魂為附氣之神。由本義引申指表現在外的膽識、精神、精力,如體魄、氣魄、魄力。

魑,讀chī(吃),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鬼從離(山林神獸,兼表聲)。魑與螭同源。本義為傳說中的山神,引申泛指鬼怪。

魅,象形兼形聲字。甲骨文從鬼從彡,像長發披散的鬼怪形。篆文異體改為從鬼從未(表聲)。引申指迷惑、媚惑,如魅力。

魍,讀wǎng(往)。篆文從蟲從網(罔,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蛧(蝄)。異體作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