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魚(魚)隸革麵韭骨香鬼食(饣飠)音首等(2 / 3)

魎,讀liǎng(兩)。篆文從蟲從兩(表聲),異體作魎。如今為魎。魍魎,是兩種類型的水神。

魑魅魍魎,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魏,形聲字。《說文解字》中無此字,屬後起字。篆文從委(表聲)從鬼(大猩猩模樣),本義為高大的樣子,此義後來用巍來表示。引申用作古國名,現在主要用於姓。

185食(饣 飠)

食,會意字。甲骨文從(口朝下,表示低頭吃東西)從(有腳的盛器,即豆),本義為津津有味地進餐。金文 、篆文、隸書。由本義引申指受、享受,如自食其言。再引申指日食、月食等。

食部首內漢字大都與吃、食物等義有關。食的附形部首有兩個:一謂饣一謂飠。食在漢字下方或右側寫作食:飧、饗、饜、餐、饕、餮、饔。

食在漢字左側時原寫作飠(如飲),現簡化為饣(如飲)。

饗,讀xiǎng(想),義為用酒食招待人,如以饗讀者。

饜,讀yàn(燕),義為:1.吃飽。2.滿足。饜足,指滿足(多指私欲)。

餐,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食從 (歺表殘骨,又代指手),本義為吃,吞食。隸變後楷書寫作餐。

饕,讀tāo(滔),指貪財,貪食。

餮,讀tiè(帖)。指貪食。

饕餮,指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鼎、彝等銅器上麵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作饕餮紋。

饣部首內漢字比較多,現僅取幾粒飯食加以咬嚼。

餖,讀dòu(豆)。餖飣(dìng),義為:1.供陳設的食品。2.堆砌辭藻。

餖版,即木刻水印的舊稱。因為是由若幹塊版拚湊而成,有如餖飣,所以叫餖版。

飭,讀chì(赤)。義為:1.整頓;整治。如捯飭。2.飭令。3.謹慎。

186音

音,會意字。音與言同源,後音與言分化。音,甲骨文在(言)上加(口吹樂器發出聲音)。金文則將加在的口中。加橫表示樂音,不加者表示語言。篆文、隸書。音,本義為音樂。引申指音律,如定音。用作八音,指我國古代樂器的總稱。包括金(如鍾、鈴)、石(如磬)、土(如塤)、革(如鼓)、絲(如琴瑟)、木(如柷)、匏(如笙、竽)、竹(如管、簫)。

音部首內漢字大都與聲音等義有關。音部首內漢字有:音、章、竟、歆、韻、意、韶、贛。

章,會意字。金文從(辛,鏨子)從(玉璧),會用鏨雕刻玉璧花紋之意。篆文、隸書。章引申泛指花紋,文采。音樂與文章是聲音與文字構成的“花紋”,故又引申指樂曲的一節,如樂章。也指詩文的一節或一篇,如文章、章節。古代臣子呈給天子的文書,也是一種文章,故又引申指奏書,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璽印是雕治成的文字印紋,故章又引申指印戳、戳記,如公章。

竟,會意字。甲骨文下從人上像口中吹樂器形,會演奏樂曲終止之意。篆文將寫成。隸書又將篆文的(辛)寫成(立)。後又引申指終了,完畢,如未竟之業。國界是國土的終止,故又通境。注意竟與競的異同。

歆,形聲字,讀xīn(新)。篆文從欠(人張口)從音(表聲)。本義為祭祀時鬼神享受祭品的香氣,引申指享用,使享用。又引申指貪,再引申指喜愛、悅服、心服、欽羨。

韻,形聲字。篆文從音從員(表聲)。本義為和諧悅耳的聲音。

意,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心從音(兼表聲),用心音會心思之意。也指用語言文字等表達出來的意思,引申指願望、誌向等。注意意與義的區別。

韶,形聲字。篆文從音從召(表聲)。本義為傳說中虞舜時代的樂曲名,引申指古樂。由音樂美好引申泛指美好。又用於地名,如韶山(毛澤東故鄉)。韶還用作姓。

贛,形聲字。用作水名,本作贑,因贑水東源貢水,西源章水,彙合後稱贑江。贑後寫作贛。由於贛江縱貫江西省,因而江西省簡稱贛。請注意,贛右上角為夂(不是攵)。

187首

首,象形字。甲骨文像有發、有眼、有嘴的頭部。金文、篆文。隸書將篆文的(眉)寫成。首部首內漢字與頭等義有關。首部首內漢字有:首、馗、馘。

馗,讀kuí(奎)。同逵,義為道路。

188髟

髟,會意字,讀biāo(標)。篆文從長從彡,本義就是長發。髟作部首時讀作髦字頭。髟部首內漢字大都與毛發有關。髟部首內漢字很是“茂密”,僅選拔幾根時髦的“毛發”加以梳理。

髦,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髟從毛(兼表聲),本義為毛發中的長毫。引申泛指毛發。又引申指馬等動物頭頸上的長毛,再引申指出類拔萃的人物。用作時髦,本指一個時期的傑出人物,如今指衣著或其他事物合乎時尚。

髪(頭發之發)與發(發射弓箭之發)合並簡化為發。因而,理發店萬不可寫作理發店,發射火箭不可寫作髮射火箭。

鬆(頭發蓬鬆之鬆)簡化為鬆(鬆樹之鬆),也就是說鬆樹的鬆沒有繁體字。迎客鬆萬不可寫作迎客鬆。

189鬲

鬲,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鼎類炊具。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本義炊具。讀音一lì(隸)。義為古代炊具,樣子像鼎,足部中空。讀音二gé(隔)。義為:1.鬲津,古水名,在今河北、山東。2.膠鬲,殷末周初人。鬲部首內漢字大都與炊具、阻隔等義有關,包括:鬲、鷊、融、翮、鬴、鬶、鬷、鬻。

融,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三條蟲)從(土),會冰雪消融蟄蟲蠢動之意。金文。篆文改為從鬲從蟲。由本義引申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如融合。

190鬥

鬥,會意字,甲骨文像兩人向對方出手,撕打在一起。篆文、隸書。鬥後簡化為鬥。其實鬥本為量器,因而,一鬥米不可寫作一鬥米。請注意:鬥與門(門)有微小區別。鬥部首內漢字都已簡化,如鬧(鬧)、鬨(哄)、鬩(鬩)、鬭(鬥)、鬮(鬮),因而本文就不作分析了。

191高

高,象形字。甲骨文像樓閣,用於瞭望預警,借以表示崇高。金文、篆文。高部首內漢字大都與高大等義有關,包括:高、鄗、敲、膏、翯0。

敲,形聲字。篆文從攴(敲擊)從高(表聲),本義為從旁邊橫擊。

膏,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 (高,廟堂)從(夕,即肉,代指動物油脂),本義為動物的肥肉、油脂。引申比喻民眾的勞動果實、財產,如民脂民膏。油脂為黏稠狀,故又引申泛指濃稠的糊狀物,如牙膏、洗頭膏。又引申特指中成藥膏。

192黃

黃,象形字。甲骨文像佩璜形,上為係下為垂穗,中為雙璜並聯狀。金文、篆文變化不大,隸書,楷書黃。黃當是璜的本字。古人尚黃,引申指類似小米或向日葵花的顏色,如黃豆、黃金。又特指傳說中遠古帝王軒轅黃帝(此處不能寫成皇帝)。還特指雌黃(古人用作塗改文字、點校書籍的顏料)。由於黃的引申義較多,於是古人另造璜代替本義。黃部首內漢字大都與黃玉、黃色有關,包括:黃、斢、黇、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