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的種種誤用
語文診所
作者:趙丕傑
“櫛風沐雨”語本《莊子·天下》:“〔禹〕沐甚雨,櫛疾風。”這句話是說大禹治水不辭辛勞,以驟雨洗頭,用疾風梳發。後以“櫛風沐雨”四字成文,形容人奔波勞碌,不避風雨。例如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櫛風沐雨,犯露乘星。”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初,高祖太宗之櫛風沐雨,勞身焦思,用黃鉞白旗者,五年而天下始一。”《三國演義》六十一回:“櫛風沐雨,三十餘年,掃蕩群凶,與百姓除害,使漢室複存。”柯靈《香雪梅·序一》:“農民終年櫛風沐雨,胼手胝足,是根本沒有休沐日的,我這點輕鬆的案頭勞作,算得了什麼!”
從這條成語的字麵義看,“沐”是洗頭發,“櫛”是梳頭,都是人的動作。從《莊子》的原文看,是用來歌頌大禹的。從古今的典範用例看,都是形容人奔波勞碌、不避風雨的。所以這條成語隻能形容人,不能形容事物;隻能形容人奔波勞碌,不能形容物堅固耐久。有人沒有準確把握這條成語的含義,隻知道它同風雨有關,便望文生義,把它同“風吹雨打”“不蔽風雨”“風風雨雨”等詞語混為一談。例如:
1.它們(按,指城牆上的樹木)與組成寬厚凝重城牆的黃土一起,任憑大自然櫛風沐雨,靜靜地注視著開封這座古城的興衰榮辱。(《汴梁晚報》,2013年12月6日)
2.“龍盤古洞佇看池水浮甘露,鶴舞危峰行留紫氣結煙霞”,這副鐫刻在抱犢寨蛟龍洞口的對聯,雖已櫛風沐雨千百年,卻風采依然。(《燕趙晚報》,2012年9月13日)
3.櫛風沐雨中矗立了800多年的絳縣文廟大成殿,雖經過多次修繕,但主體結構仍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特征和風格,簡樸而莊重。(《山西晚報》,2012年11月12日)
4.這裏沒有富麗堂皇的舞台,有的隻是臨時搭建在田間地頭、百姓門口的簡易流動舞台車。這裏沒有冬暖夏涼的劇場,有的隻是頭頂烈日、櫛風沐雨的露天場地。(新華網,2013年12月13日)
5.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人的愛情觀念與婚姻模式櫛風沐雨幾經變遷,家庭結構多次變革,這60年的情感更替都展現在了共和國60年的銀幕、熒屏上。(《女性天地》,2009年第10期)
在以上諸例中,“櫛風沐雨”形容的都不是人如何辛苦勞碌、不避風雨。如果前3例改用“風吹雨打”,例4改用“不蔽風雨”,例5改用“風風雨雨”,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雖然都同風雨有關,但同“櫛風沐雨”相去甚遠,使用“櫛風沐雨”顯然是望文生義,似是而非。
6.在“天雨留人”的自然法則背後,公司簽到簿、單位考勤單、合同保證書也是世俗的“命令”,明知風急雨緊,人們有時也不得不櫛風沐雨而行。(《新京報》,2009年1月7日)
例6是說為了按時上班,人們往往要冒雨出行。這確實是人的行為,但不是長時間地在外奔波勞碌,而是“有時也不得不”頂風冒雨而行,也不宜使用“櫛風沐雨”。
(作者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