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中的價格歧視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所有的購買者都對同質產品支付相同的價格(價格當然也反映不同的運輸費用)。如果我們假定所有購買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識,則每一固定質量單位的價格差別就不存在了。任例試圖比現有市場價格要價更高的產品銷售者都將發現,沒有人會來向他或她購買產品。然而,在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同一市場範圍內存在各種各樣的價
格卻是可信的。這種價格的不一致性可能來自一種行業行為,叫做價格歧視,它被用以增加利潤。
給價格歧視下定義
價格歧視最普通的定義是:充分考慮生產、銷售、交貨以及風險和動蕩後,技術相類似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它們各自的邊際成本不相稱。也有人認為,當技術上類似的產品以不同的加價售賣時,就存在著價格歧視。或者:
P1/MC1≠P2/MC2
正因為我們發現供給者以同一價格銷售相類似的產品並非必然排除價格歧視的可能性,如果商品由於其質量、提供服務數量、運輸費用、銷售成本等因素確實各不同,則要價相同實際上顯示了這些單位的加價不同,從而,我們又回到了價格歧視的狀況。
價格差異
在開始時我們必須弄清楚,不同的價格可能反映服務成本的不同。這不是價格歧視,這是價格差異,或者是反映邊際成本差別的價格差別。實際上,看起來是同類產品,但價格不同通常表明了兩種有差別的商品。商品畢竟有地理位置上的差別,有外觀上的差別,以及銷售時間上的差別。結果,我們如何界定一個商品,經常取決於是否存在價格歧視。例如,兩輛完全相同的新車,可能由同一個商人以兩種不同的價格售賣。如果我們簡單地將該商品界定為一輛汽車,那我們可以說價格歧視是存在的。然而,如果我們將交易的所有其他方麵包括進去,諸如信用條款、交貨之前的等待時間、抵換金額,等等,我們將會發現,在嚴格界定的情況下,對兩個獨立購買者來說,每一固定質量單位的價格是相同的。
必要條件
價格歧視的存在需要一些條件:
1.廠商必須麵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
2.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購買集團必須能在某一個成本下區別開來,該成本不超過來自區別他們的貨幣收益。
3.必須阻止賤買貴賣的轉賣。
4.兩個或更多購買集團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必須不同,並且為廠商所知,至少從序數的角度看,它對第三級價格歧視是必要的。
一些經濟學家在上述必要條件上進一步追加了兩條:(a)存在著對現有銷售者的控製,(b)存在著對進入該行業的控製,在某種程度上,這兩項條件似乎限製性過強了。我們可以舉出開放的壟斷競爭市場上的價格歧視例子,在那裏沒有對現有銷售者的控製,也沒有對進入的控製。
利潤最大的價格和產出決策
為了簡化我們的說明,讓我們假設某一壟斷者能夠在Ⅰ和D兩類買者之間實行價格歧視。這兩類買者的邊際成本完全相等。為了利潤達到最大,MRⅠ=MRⅠ=MCⅠ。賣給第Ⅰ類買者和第Ⅱ類買者的似乎是兩種不同的商品,盡管這種商品的邊際成本完全相等。為了使總利潤最大,壟斷者要使他或她銷售到所有市場上的產品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如果任一市場的邊際收益超過了邊際成本,利潤就能夠通過銷售的擴大(降低價格)而提高。在另一方麵,如果任一市場上的邊際收益少於邊際成本,利潤可以通過銷售的削減(提高價格)而增加。
我們將這一情況用圖10.1來表示。第Ⅰ類買者表示在(b)麵,第Ⅱ類買者表示在(a)麵。注意,在(a)麵上,當我們從右向左移時,第Ⅱ類買者的銷售率增大。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定與兩類消費者的對應的邊際成本是相等而且不變的。對第Ⅰ類來說,在數量QⅠ上,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與該銷售量對應的價格是PⅠ。另一方麵,第Ⅱ類買者比第Ⅰ類買者具有更富於彈性的需求曲線(在任何既定的P上),在數量QⅡ上邊際成本與MRⅡ相交,這時銷售量為QⅡ,價格為PⅡ,它低於PⅠ。換句話說,實行價格歧視的壟斷者在售賣同一產品時,對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小的那類買者賣較高的價,而對於需求彈性相對較大的另一類買者索取較低的價格。
這一點,通過等式(10.1)並使兩種邊際收益相等,就可以看清了
(10.1)
當我們將這兩者等同起來時(因為MRⅠ=MRⅡ=MC),我們得到:
(10.2)
然而我們知道,第Ⅰ類買者與第Ⅱ類買者相比,需求彈性較小。為了讓等式(10.1)的兩邊相等,PⅠ必須大於PⅡ。
一般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一下更為一般的情況,以一條向上傾斜的邊際成本曲線來表明兩種使利潤最大的價格,實行價格歧視的壟斷者將要求兩類不同的買者支付這兩種不同的價格。在圖IO.2中,第Ⅰ類買者的需求曲線為DⅠDⅠ,其邊際收益曲線標為MRⅠ。第Ⅱ類買者的需求曲線表示為DⅡDⅡ,其邊際收益曲線標為MR。在這種情況下,第Ⅱ類買者的需求彈性比第Ⅰ類買者更大。(即使粗看起來DⅠDⅠ因為更陡而顯得比DⅠDⅠ更無彈性。但是,我們不能通過需求曲線的斜率來測定需求的彈性。運用縱軸準則來測定彈性,無論哪條需求曲線,與縱軸相交離原點較近的,在每一價格上相對更有彈性。)
我們現在推導出圖10.2中加總的邊際收益曲線MRⅠ+=MRⅡ。在此,我們水平地加總兩條獨立的邊際收益曲線。水平加總的邊際收益曲線與共有的邊際成本線相交於E點,這樣,使利潤極大的生產和銷售量為Qm。在縱軸上,我們得到一項特定的邊際成本,標為C1。為了滿足利潤最大化條件、即要求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壟斷者將會把數量Q分配給第Ⅰ類實主,而把Q分配給第Ⅱ類買主,其總數等於Qm。這些數量由特定邊際成本C與每一獨立市場的邊際收益的交點給出。相應的價格是PⅠ和PⅡ,或者說,在該價格上,使利潤最大的數最能夠在每一個別市場上售完。如同以前的例子,在需求彈性較大的市場上,價格將比需求彈性較小的市場要低些,即PⅡ<PⅠ。
價格歧視的等級分類
追隨庇古(A·C·Pigou)的觀點,我們可以將價格歧視分成三種類型:一級、二級和三級。簡要說來,第一級價格歧視是完全的價格歧視,即每一單位產品嚴格地按其保留價格出售給每個消費者。從而,每一個消費者支出了他或她願意為該商品支付的最大數量,沒有留下消費者剩餘。第二級價格歧視較為粗糙,其間有些價格接近消費者的保留價格。第三級價格歧視僅僅包括,將消費者劃分為兩個或更多的類別,根據需求的相對價格彈性狀況,對每一類消費者索取不同的價格。我們現在將更為詳細地討論這些價格歧視類型。
第一級或完全的價格歧視
我們可以用圖10.3來具體地分析第一級價格歧視。第一級價格歧視者能夠對每單位產出索取不同的價格,從而壟斷者實行價格歧視之前會有的消費者剩餘(以陰影部分表示),就轉移到了壟斷者手裏,成為壟斷租金。
設想你是一位寶石購買者。你進入一間小屋,在屋裏有一袋鑽石呈現在你眼前。你麵臨著“買走它或留下它”的選擇。如果鑽石的賣者能夠準確地畫出你的需求曲線的形狀,你就會被索取某個使你對買與不買猶豫不決的價格。那樣你將成為完全價格歧視的“受害者”。
基本上,完全價格歧視使壟斷者從每一個購買者那裏榨出每一點最後的消費者剩餘。記住,消費者剩餘被定義為,消費者為某一特定數量的商品本來願意支付的價格和消費者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在鑽石的例子中,該差額為零。
第二級價格歧視
第二級價格歧視與第一級價格歧視之間的區別,僅僅在於它較為粗糙,我們可以見到,圖10.4中包含的步驟與索價種類(P4和P3)比圖10.3少得多。壟斷者榨取的消費者剩餘數量相當於陰影部分,它比圖10.3的陰影部分小。可以明顯看出,第二級價格歧視下所獲得的利潤,大於壟斷者在純粹壟斷價格Pm和銷售數量Qm下所獲得的利潤。
當市場內部的購買者數量增加時,第二級價格歧視就會更多地出現。體現“數量折扣”的一種下降稅率表就是這種價格歧視的一個例子。某些電力公司對每一追加的用電量要價較低。使用任何量電力的人都可以在較低的價格之下購買更多的電量。第二級價格歧視通過提供數量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費。這種數量折扣階梯式地被製造出來,它也稱為多方麵定價,這是我們將在第11章所要討論的一個題目。
第三級價格歧視
第三級價格歧視指,某一壟斷者在不同市場上對同樣的商品索要不同的價格。我們已經在圖1O.1和10.2中闡明了一般的情況。在那裏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產品市場。在需求彈性較小的市場上,要價比較高。電影、雜誌以及專業報刊對學生的售價比非學生低些,這是第三級價格歧視的一個普通例子。在交通和觀光活動中對年資較深的市民的要價比其他購頭者低一些是另一普通的例子。
效率的思考
價格歧視不可能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中起作用。因此,它至少與最低限度的壟斷或市場勢力有關,這樣價格歧視經常被譴責為壟斷的象征,因為壟斷產出少於完全競爭下可能達到的產出,價格歧視又與資源配置失當有關。然而我們可以揭示,在一定條件下,某種形式的價格歧視不會導致資源配置失當,實際上反而可能增加產出。無論是什麼活動,在大部分情況下,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價格歧視同簡單的非歧視壟斷情況比較,前者至少可以導致更大量的產出。從簡單壟斷到價格歧視的壟斷,事實上經常可以改進資源配置。
完全的價格歧視
回顧圖10.3,在那裏可以看到每一單位產出都是按照不同的價格售賣的。銷售的每一邊際單位按照其售價,加到收益是上去。從而,該需求曲線就成為完全價格歧視壟斷者的邊際收益曲線。邊際成本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就得到了總產出。如果該壟斷者不是采取完全價格歧視的話,產出將在邊際成本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的相交處,或者說在E點上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