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競爭中的均衡
短期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市價已不能刺激任何一個廠商去調整自己的價格和產量。這種情況隻能發生在邊際收益mrf等於邊際成本mc時。在圖7.3中,等比例需求曲線dpdp相交於廠商需求曲線dfdf。僅僅在這個相交點上,廠商才能確定價格和產量。在價格Pe處,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dfdf相交於等比例需求曲線dpdp。這個廠商生產時同時麵對自己的需求曲線和等比例需求曲線。而且,這是獲得最大利潤率時的產量,因為它處於邊際成本曲線與廠商見到的邊際收益曲線mrf的交點上。
注意,在這個短期均衡例子中,每個廠商都獲得正的利潤,這可以通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的位置看出,它在價格線下麵與產量線相交。經濟利潤在圖7.3中由虛線矩形(Pe·qe)-(C1·qe)表示。
長期均衡
假如進入該行業有困難,那麼圖7.3也能代表在壟斷競爭產業中單個廠商的長期均衡。假如無困難,那麼實際經濟利潤的存在將吸引新的廠商進入該行業,瓜分這些實際經濟利潤。
長期均衡可使用與短期均衡完全相同的方法來定義,但經濟利潤將是零。經濟利潤將由新進入該行業的廠商來瓜分,正如他們在長期完全競爭產業中所發生的情況一樣。換句話說,短期均衡價格必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該廠商需求曲線的切點。
這種相交情況可見圖7.4。單個廠商在單位時期產量為qe處獲得最大利潤。因為在這裏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這一產量能得到的價格是Pe;那是已知的廠商需求曲線與廠商等比例需求曲線相交處的價格。當市場需求曲線不變時,由於n隨著新廠商的進入而增加,等比例需求曲線dpdp將向原點移動,直至經濟利潤趨向於零。這就是競爭的全過程。
長期平均成本也與已知的廠商需求曲線dfdf在產出率qe和價格Pe處或E點相切。這樣,在價格Pe處,壟斷競爭產業中的任何單個廠商毫無經濟利潤可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如圖7.3中所表示的正的經濟利潤誘使其他廠商進入該產業以爭奪這些利潤。
我們注意到,在這裏,長期均衡利潤率等於零。這個結果顯然是由於該行業實際的和潛在的廠商的自由進入和競爭所造成的。
長期平均成本切點和生產能力“過剩”
我們已經表明,在完全競爭產業中,每個廠商是在它的長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處生產的。這是因為任何單個廠商的水平需求曲線會發生移動,直到價格線或單個需求曲線恰好碰到或相切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這時,完全競爭產業將停止出入。這種分析同樣適用於壟斷競爭。然而,既然廠商麵對的已知的需求曲線由於產品差別引起的壟斷情形而向下傾斜,那麼切點必定是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小點的左邊,這在圖7.4中能看到。為了便於說明在圖7.5中被放大了。邊際成本相交於LAC處的最低點M在產出率qe的右邊。
資源的生產效益發生在長期平均成本最低點上。在圖7.5中,產量qe的生產效率出現在LAC的最低點上或M點上。在M點,邊際成本曲線相交於LAC。對壟斷競爭廠商來說,長期均衡產出率是qe。在兩產量qe和qe之間的距離被稱為生產能力“過剩”。注意,生產能力過剩在需求曲線向下傾斜時才存在。單個廠商規模太小以致於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資源。
為什麼會有生產能力“過剩”?
為什麼會有生產能力過剩?或者,在壟斷競爭廠商中為什麼會存在不“理想”的產出率?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資源的無效利用,每當P>MC時就出現這種情況。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壟斷競爭廠商生產不足和未能利用足夠多的資源來使平均成本最低。我們注意到在上述情況中,如果某一產業中競爭占優勢,那麼超額利潤將由新加入的廠商共同瓜分。如果壟斷占優勢,就會出現生產能力過剩。
為什麼生產能力“過剩”不是真實的?
請注意,隻要單個廠商需求曲線斜率大於零,單個廠商就無法在長期平均成本線及短期平均成本線的最低點處生產,並補償平均成本。張伯侖認為,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上,對壟斷競爭廠商來說,實際長期平均生產成本和最低長期平均成本的差額代表生產“差異”的“成本”。換言之,張伯侖並不把這種單位成本的差額稱為生產能力過剩的衡量標準,那是在張伯侖之後建立這個模型的經濟學家的思想。
確實,張伯侖認為,顧客寧願產品有差異,願意接受為選擇和更換產品而增加的生產成本,這是合理的。我們認為,所謂的生產能力過剩情況是產品異質性的結果。假如沒有異質性,而且,在這個模型中所有其他的假設都被保留的話,那麼廠商將在它的長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上生產。產量將是理想的。
支持生產能力過剩論的人引用了像汽油站數量激增這樣不常見的例證。從技術上來講,這些汽油站中的每個汽油站加掉的汽油比它實際能負擔的要少,這是生產能力過剩的象征嗎?答案一點也不明確。一般總是存在某種最優閑置生產能力來滿足高峰需求。理發店裏的理發椅不總是坐滿的,家裏的洗澡間也不整天使用,個人添加的客廳對自己家的人來說,多數時間並不使用。在什麼意義上我們能稱這一係列沒有被利用的生產能力為“過剩”呢?我們就要設法提出一個論據,來說明產品差異(因而也包括生產能力過剩)並不是消費者需要的,而是生產者以某種方式“強加”在消費者身上的額外負擔。
恰好在產出率qe處畫出的壟斷競爭切點解是有嚴重缺陷的。例如,假定有規模經濟,任何兩家廠商可能就會產生通過合並來生產更便宜、更有利潤、相對不同的綜合產品的動機。它們能共同使用許多生產設備,因此這些設備大部分時間都能得到利用。可以推測,由於產品差異相當細微,以致於隻有一小部分生產設備必須經過改變才能用來生產不同的產品。這樣一來,在聯合或合並的推動下,切點解就可能會被破壞。進一步說,在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在他們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減少部分——在“理想”產量qe左邊——來生產的結論也將受到懷疑。
分析中的其他難點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使廠商需求曲線dfdf和產業需求曲線dpdp代表任何廠商麵對著的相對需求曲線。我們也允許平均成本曲線代表任何廠商麵對著的平均成本曲線。這裏的意思是,這個群體中的每個廠商麵對著的需求和成本曲線都相同(每個廠商規模相同,在同一價格上產量相近)。對產品群的需求因此就在不同的生產者之間進行平等的分配。關於一致性假定,施蒂格勒提出了異議:
不同的產品怎麼會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呢?不同生產圖上的數量軸是不盡相同的:一個是用3室公寓來計算,另一個是用4室住宅來計算,也許還有一個是用餐館(極好地代替了廚房)來計算。
問題是不同產品的成本和需求怎麼會是相同的呢?用斯蒂格勒舉的例子說,對3室房子的7個單位(租用7個月)的需求,不同於對4室房子的7個單位的需求,即使兩種房子在同等的使用時間裏實際價格相同。施蒂格勒告訴我們:當我們將一致性應用於一群均質產品時,一致性就沒有實際意義。
此外,張伯侖關於單個廠商需求曲線dfdf和產業需求曲線dpdp的分析,隱含著均質產品的假定。但壟斷廠商銷售的是有差異的產品,單個需求曲線也可能是不一致的。這種內在的矛盾引起了不少批評。
進一步說,需求曲線的不同,使得如下問題歧義紛呈:產品的差異是否最終導致產量的增加,以及這樣的增加是否降低了消費者承受的實際價格。此外,關於平均生產成本含義也含糊不清,因為更大的產出可能降低平均生產成本。
張伯侖產品群的意義
我們已經指出,張伯侖談到了產品群的問題。確實,不給這樣的產品群下精確的定義,我們也能進行分析。然而,當我們試圖為產品群提出一個操作意義上的定義時,我們則陷入了一大堆問題之中。我們怎樣確定替代品和非替代品之間的分界點?例如,可能有一些產品不包括在所定義的產品群中,但實際上卻是該物品的替代品。
壟斷競爭模型的貢獻
盡管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壟斷競爭模型還是幫助我們認識了某些商品的非價格競爭形式的性質,例如紙類產品和汽油,在產品特征指導下看到的不同遠比它實際的不同大得多。這些模型也揭示了關於生產過程中生產能力過剩的現行解釋之不足。
附錄:買方壟斷勢力
不管在什麼時候,一個廠商都不能按市價購買它想要購買的全部投人品,它是從在資源上擁有市場支配力的廠商那裏買進投入品。當某廠商麵對的投入品供給曲線的彈性小於完全彈性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我們從下麵一點開始討論,假定投入品的購買者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出售商品的生產者。這樣我們就會看到,在投入品市場上是不完全競爭,而在產品市場上是完全競爭。以後我們將改變後一個假定。
在最極端的狀態下,剛才描述的情況就是一種買方壟斷,它意味著隻有唯一的買主。有幾個買主被稱為買主寡頭買方壟斷。在以下的部分,我們考慮買方壟斷者問題,即,我們將討論投入品的購買中的純粹壟斷。
邊際和平均生產要素成本曲線
買主壟斷者麵對著一條向上傾斜的投入品供給曲線,因為作為唯一的買主,他或她麵對的是整個供給曲線。所以買主壟斷者的購買每增加一個單位,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然而,如果在購買中不可能搞價格歧視的話,那麼買主壟斷者也必須為先前購買的所有產品的每一單位付出一個更高的價格。
一種投入品的供給曲線可以稱為要素平均成本曲線,就像產出的需求曲線經常被稱為平均收益曲線一樣。我們從平均收益曲線推導出一條邊際收益曲線,以表示壟斷者從每增加一單位的銷售額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現在我們可以從要素總成本曲線推導出一條邊際曲線,我們將把它叫做邊際要素成本曲線(MFC)。它給出了投入的購買者每增加購買一個單位要素時生產要素總成本的增加量。
MFC和供給彈性之間的關係
這裏我們將試圖導出邊際要素成本和可變要素供給的價格彈性之間的關係。
假如我們略去固定成本,那麼總成本將是TC=W·L,在這裏W表示工資率,L表示勞動量。由於工資率必定發生變化,所以增加勞動投入所引起的TC的增加將是:
TC+△TC=(W十△W)(L十△L) (A7.1)
等式右邊進行乘法運算後,變成:
TC+△TC=WL+W△L+△WL+△W△L (A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