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仗義助人,世所共知。隻要能夠對其他人有所幫助,使其他人得到快樂,他自己受損失也在所不辭。
1973年,世界發生了石油危機,當時物價指數大升,通貨膨脹劇烈。其時李嘉誠的塑膠生意已經不是他的主要生意。李嘉誠已經在60年代將地產業作為主要的投資方向。但因為他的公司仍然是塑膠行業中營業額最多的,所以他被推舉為該行業公會的主席。而此時,長江實業的地產業務,其收益已經遠遠超越塑膠行業。1973年的石油危機,發生得很突然,百物騰貴,塑膠的進口原料價格暴漲近十倍。不少工廠沒有買入足夠的原料,但它們早已經接了其他客戶的訂單,如果沒有原料生產,它們可能會被追索賠償,最終導致清盤破產。此時塑膠原料的價格飛升得厲害,他們根本負擔不起。即使買入原料生產,因為成本價漲了這麼多,生產後一樣是血本無歸。很多塑膠廠的業主進退兩難,隻有坐以待斃,不知如何是好。
李嘉誠作為行業公會的主席,聯合所有塑膠生產商,組成統一陣線,一同買入塑膠原料,以打破其他大洋行的壟斷。結果塑膠原料價格回落。不過,因為很多塑膠生產商當時在原料高價時不敢入貨,現在時間緊迫,交貨期限迫在眉睫,如果到期不能完成生產工序及付貨給客戶,他們一樣會有問題。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渡過這個難關呢?仗義助人的李嘉誠當時是全香港最大的塑膠生產商,甚至在全世界內,他的塑膠生意也是數一數二的。當時李嘉誠的塑膠廠有一批原料存貨。這些原料存貨對李嘉誠的大企業可能隻是適量的、不致過多的存貨而已,但對一些小規模的生產商,這些原料已經足夠他們多年的生產。李嘉誠義不容辭地將他手中的原料以低於他買入的成本價一半的價格,出讓給同業的廠家。各廠家因此解決了當時原料不足的問題。李嘉誠這樣做法,對自己毫無利益可言,買入的原料,隻以一半成本價轉讓給其他同業,毫不計較個人的利益,隻要其他同業能夠生存,隻要他們能夠渡過難關,李嘉誠就感到快樂。這種真誠待人,不計較自己利益,以他人利益為先,以公義為先,即使追尋富貴,也先講公義的精神,贏得了同業的敬重。像李嘉誠義助同業的例子,在以利為先的商業社會,並不容易找到。
李嘉誠先生的事例給人的啟示就是,錢財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之所安。而心之所安正是因為能夠幫助其他人,使其他人快樂,使社會能夠添一些溫暖,使國家的經濟能夠因此得益,使民生能夠因此進步,這是李嘉誠先生人生中最大的樂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做人的一種胸襟。也是一種禪境的領悟。當一個人真正領悟之後並做到了視富貴如過眼雲煙,積累財富卻能擺脫財富的束縛。那麼,他就能夠成為人中的智者。
品悟人生
富貴如過眼雲煙,積累財富卻能擺脫財富的束縛。那麼,他就能夠成為人中的智者。
不要讓錢因人有罪
釋圓大師雲遊到一個地方。他拖著疲憊的身體,感到又饑又渴。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兩座房子。其中一座非常華麗,另一座卻非常破舊。
釋圓大師心想:我若是借宿於那華麗的房子,相信不至於給房主帶來負擔。於是,大師敲了敲華麗房子的門。一會兒,一個穿著很得體的男人開了門,問道:“你有什麼事?”
大師回答說:“我出遠門,途中至此,不知是否方便借宿一宿?”
那男人用非常不屑的眼神上下打量了大師一番之後,他覺得:這人衣著樸素,行囊簡單,可見不是有錢人。於是,房主說:“不行,我的房子怎麼能讓你住呢?我的房間裏有那麼多的藥材、種子,沒有空地了。假如每一個來敲門的人都要求借宿,那怎麼能住得下呢?再說了,我哪有那麼多食物給你吃啊!”說完,房主就關上了門。
這是一個充滿金錢至上氣息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金錢而變得變幻難測。貧居鬧市時的門可羅雀和富居深山時的遠親相訪,足可以反映出金錢的巨大魅力。人性在金錢的誘惑中變得不再純淨。爾虞我詐,你爭我搶,似乎除了金錢就再也沒有更有價值的東西存在。
許多持有消極心態的人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他們認為金錢讓人墮落,讓人犯罪,讓人痛苦,讓人毀滅。持有積極心態的人,總是能看到金錢的美好麵孔。
錢是古今第一哲學家,若能讀懂錢,怎能不變為哲人?即使在茫茫荒漠中,錢猶如砂石一樣無用,但錢的哲理仍在狂風中卷著;即使錢失去了外形,變成了一個密碼,或者一張磁卡,但錢的精神也在其中儲存著。
錢濃縮著人所有的希望!人之所以在不斷創造、在不斷進取,就因為看到了錢和錢負載的力量、智慧和信念。有了錢,人就有了傾注愛的對象;若失去錢,人不隻孤單,更否定了自己。
因此,錢本無罪!隻是有些人歪曲了錢的本質,自身也留下無盡的痛苦和悲哀。
金錢本身並無善惡之別,而是取決於使用金錢的人如何來運用它。金錢可以購買軍火、毒品;同樣也能夠用來建造醫院、教堂。金錢本身沒有善惡之分,關鍵看掌握金錢的人如何運用它們。金錢用來造福社會,它就是善的;反之,用來毒害社會和大眾,它就是惡的。
人們熟知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他出身貧寒,在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的岩漿似的流進他的金庫時,他變得貪婪、冷酷。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帶的公民深受其害。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像,親手將“他”處以絞刑。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湧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而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園遷到其他地方。他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也無法安眠。”
在洛克菲勒53歲時,疾病纏身,整個人變得像個木乃伊,醫生們終於向他宣告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他才開始省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產捐給別人。
起初,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給教會,教會不接受,說那是腐朽的金錢。但他不顧這些,繼續熱衷於這一事業。聽說密歇根湖畔一家學校因資不抵債而被迫關閉,他立即捐出數百萬美元而促成如今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的誕生。洛克菲勒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幫助黑人。從那以後,人們漸漸地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他造福社會的“天使”行為,不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還給他帶來用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和高壽,他在53歲時已瀕臨死亡,結果卻以98歲高齡辭世。
金錢能為人服務,能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目的。我們對於享受、對於歡樂、對於幸福、對於情愛、對於道德、對於公理、對於正義的需求,首先是要產生需求,然後才去追求。而離開金錢,我們的一切人生目的都隻能是夢想,而最終演化為滿腹牢騷。
品悟人生
我們在運用金錢時最重要的首先是認清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埋怨金錢的誘惑作用。如果失去人生目的,金錢就隻能是洪水猛獸,隻能是人類欲望的幫凶。
積聚金錢不是最重要的
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他很高興,趕緊跳進水裏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筋疲力竭、全身既濕又髒的他隻好上岸休息,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金塊又出現了。
他想:“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卻撈不到呢?”於是,他又跳下去撈,結果還是沒有撈出來,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佛祖出現在他麵前,看到他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年輕人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
佛祖看看平靜的水麵,再抬頭望著樹,說:“你看,金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樹上!”
許多人都如同這個年輕人一樣,把積聚金錢看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結果卻勞而無功,不僅沒有得到金錢,而且還丟掉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金錢有時同樣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倘若你為了得到金錢,不惜破壞或舍棄自己的人格。那麼,你得到了金錢又能如何?
一個人是否有錢,與做人沒有太大關係。在我們的周圍,能把事做好的不一定是有錢人,能把人做好的不一定是沒錢人,但最佳的成功之道是有錢把事情做好,沒錢把人做好。
現實生活中,金錢確實非常重要,我們要生活,就必須用錢來購買一切生活用品。但問題是,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較之從前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要滿足精神需求所要付出的代價也往往隨之升高,而這種代價多數情況下都是金錢的代價。如此來看,現在的人是不可能感到金錢夠用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管賺多少,都還想要更多的貪念。我們一旦被“必須要更多”的鉤子釣上,一生便無法擺脫這個束縛了。是的,這種心理的產生也有一定的理由,這種理由便是通貨膨脹的威脅。即使擁有的再多,我們也會擔心萬一金錢貶值,到我們衰老的時候,便沒有足夠的錢維持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
的確,錢財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證明一個人是否成功,錢也使你不必擔心賬單無法支付。可是,除此之外,它似乎不再有其他的好處。
一個人即便再有錢,一次吃的牛排也是有數的。所以,金錢多的人未必就擁有幸福,他隻是不必為付鈔票擔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