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放下對富貴的追逐,活出清閑的自己(3 / 3)

有多少人為爭奪前人留下的一筆遺產而與家人大打出手、弄得雞犬不寧、妻離子散?這實在是人世間的一種悲哀,他們根本不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他們因為貪婪而敗壞了原本幸福快樂的家庭,他們雖然懷抱著金錢,卻隻能與孤寂、悲哀為伴。

每個人都應小心控製自己對金錢的欲望,要時刻提醒自己,金錢隻是控製你合理生活的一個工具,除此之外,若有多餘的錢,也隻是你努力工作的報償。不要把積聚金錢當作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才是快樂生活的保障。

品悟人生

一個人即便再有錢,一次吃的牛排也是有數的。所以,金錢多的人未必就擁有幸福,他隻是不必為付鈔票擔憂罷了

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窮人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相約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半個月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裏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後,其中一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心中早有一個願望,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能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推讓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不一會兒,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嘛!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哪,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無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則立刻瞎掉兩隻眼睛,變成了盲人!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貪念”與“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本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輸”!

在巴拉圭有一對即將結婚的未婚夫妻,很高興地大喊大叫、相互擁抱,因為他們中了一張“高額彩券”,獎金是7.5萬美金。

可是,這對馬上要結婚的新人,在中獎後不久就為了“誰該擁有這筆意外之財”而鬧翻了;兩人大吵一架,並不惜撕破臉、鬧上法庭。為什麼呢?因為這張彩券當時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則氣憤地告訴法官:“那張彩券是我買的,後來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內,但我也沒說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這麼無恥、不要臉,居然敢說彩券是她的、是她買的!”

這對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聲吵鬧,各說各話,絲毫不妥協、不讓步,讓法官傷透腦筋。最後,法官下令,在尚未確定“誰是誰非”之時,發行彩券單位暫時不準發出這筆獎金!而兩位原本馬上要結婚的佳偶,因爭奪獎券的歸屬而變成怨偶,雙方也決定取消婚約。

有人說:“結婚,經常不是為了錢;離婚,卻經常是為了錢!”

事實上,我們所擁有的,並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的結果,就使自己不滿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別人所擁有的、或嫉妒別人比我們更多,以致心裏產生憂愁、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才是真的貧窮!

品悟人生

追求富貴的人,往往有很重的私心、貪婪和嫉妒心,這些常使人跌倒,自己“惡念”往往就是禍害自己的根本原因。

視富貴為浮雲,視憂辱為輕風

尊貴的地位,誰都想得到,得到了便高興,失去了便憂慮;地位卑下的誰都不想要,得到了就憂慮,失去了就高興。不論是喜還是憂,都會引起情感的劇烈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激烈得讓人難以承受,範進中舉便是一例。

這裏說的寵辱,其實就是在剖析人們對待外物的態度。身外之物看得輕了,也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驚擾了。那麼為什麼人們總是對身外之物看得這樣重,而使得自己寵辱若驚呢?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這副臭皮囊看得太重了,把自己的各種欲望看得太重了。

人們總以為如果不這樣看重外物,就是不符合這個社會的潛規則,就不容易在社會上生存。例如學曆、財富、汽車、樓房,如果沒有這些平常人都認為是有用的東西,那麼生活就不會快活。

可是社會終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運行也是符合“道”的,因此真正能順“道”而行的人,也就不會在真正意義上背叛了社會的潛規則。一個人若是把外物看得太重了,就難免被外物所役,而忘記自身本來是應該役使外物的。這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某個人愛財如命,結果就成了守財奴。其實金錢隻有在流通的時候才有意義,將金錢囤積起來是葛朗台的做法,是既可笑又可悲的。

東漢的隱士申屠蟠少時家貧,受人雇用做漆工,他辛苦工作之餘,刻苦讀書,從不間斷。同郡人蔡邕對他十分看重,在州府征召時,他便極力推薦申屠蟠,上書說:“俗人為小利奔忙,看似聰明卻無大誌,於國並無幫助。申屠蟠少小誌大,即使身陷困境,亦能發憤苦讀,可見他乃不俗之人。他父親去世,申屠蟠的孝心動天,幾乎毀形滅身。他體察道理,保持自然本性,不因外界改變自己的形體,也不因窮困和顯達而改變自己的節操,這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朝廷於是征召申屠蟠為陳留郡的主簿,申屠蟠的親友聞訊都來向他表示祝賀,申屠蟠卻對眾人說:“為朝廷做事,本來是每個臣民應該盡到的責任,可是我自愧德識不夠,擔不起大的責任,所以我是不想應召赴任的。”

眾人聞言大驚失色,紛紛勸申屠蟠改變主意,有的還責備他說:“征召為官,這是多少人羨慕的事啊,你怎麼能輕易放棄呢?一為官吏,身份立即顯貴起來,利益也多了,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該放棄的。你讀書修習,苦熬多年,為的還不就是這一天嗎?你太讓人莫名其妙了!”

申屠蟠為了避開眾人的騷擾,索性隱居起來,繼續學習。他的好友一次和他懇談,舊事重提,申屠蟠意味深長地說:“我看天下已有亂象,朝廷又是昏暗腐朽,這才醉心治學,以避其禍。人們隻看到當官為吏多好處,卻不知身處官場的風險,這些急功近利的人又怎麼能理解我呢?從古到今,不明曉這一點的人,又有幾個能保全自己的呢?我不便當眾說明,隻怕他們的誤解是永難消除了。”

太尉黃瓊征召申屠蟠到京師做官,他一口回絕,但當黃瓊死後遺體運回江夏郡埋葬,申屠蟠感其知遇之恩,便來吊唁以示敬意。當時參加喪禮的名豪富紳有六七千人之多,隻有一個南郡的儒生肯與申屠蟠攀談。但當申屠蟠告辭的時候,那個儒生卻說:“你沒有被聘請,卻來祭吊太尉,想不到卻讓我們有緣相會,希望下次還能見到你。”

申屠蟠聞言色變,馬上說:“我不屑與俗人交往這才和你交談。想不到你貌似不俗,卻也是個拘於禮教、喜歡攀附權貴的人。”

他就此對家人感慨說:“讓人迷失本性,利實在是害人的東西。人們都想從中撈取實惠,卻不知不覺把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賠進去了。到頭來他們又能得到什麼呢?我真是無法理解啊。”

在京師遊學的汝南郡人範滂非議朝政,名聲大振,一時人人效仿。很多公卿不惜降低身份居於他的門下,太學生對他也是極力推崇。有人就此事對申屠蟠說:“時下崇尚學問,文章將興,先生何不仿效範滂呢?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切不可錯過了。”

申屠蟠卻哀歎一聲,緩緩道:“今日之利未必是他日之福,在此目光短淺,隨波逐流,又怎保無失無損呢?戰國時代,文士議論無忌,爭鳴不斷,各國君王為己之利,都恭敬待之。最後,坑殺儒生,焚燒書籍的禍患卻發生了,依我看,這樣的事不久就要重演了。”

人們都笑他不識時務,出言譏諷,申屠蟠於是隱居在梁國碭縣一帶。兩年之後,範滂等人紛紛遭禍,被處死和下獄的有幾百人之多,人們這時想起申屠蟠的話才深深歎服於他的先見之明。

世俗之人對於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所以當有尊寵利益降臨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哪怕因此趨炎附勢丟掉自己的尊嚴也在所不惜。因為有寵與辱的利害關係,所以人們就會對上級表現為溜須拍馬、吹捧頌揚,這樣就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取的。當人們為了這些利益而寵辱若驚的時候,就已經失掉了平常心,也就看不清事物運行的方向了,當然也就不能夠規避禍患了。所以真的不必因為顧忌世俗的眼光而把自己安排進一場場爭名逐利的鬧劇裏去,相比之下保持心的清靜才是更重要的。

品悟人生

當人們為了這些利益而寵辱若驚的時候,就已經失掉了平常心,也就看不清事物運行的方向了,當然也就不能夠規避禍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