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有錢就會有快樂,就會有幸福,於是為了不停追逐富貴,常常自己將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殊不知,過於追求金錢,反而會讓自己生活的不幸福。俗話說,窮不失誌,富不張狂,人學會安貧樂道就是最大幸福。
看淡錢財,就會遠離陷阱
我們都應該看清金錢對於我們的真正價值。永遠都應記住金錢應該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奴役我們靈魂的魔鬼。人性在金錢的誘惑中變得不再純淨。爾虞我詐,你爭我搶,似乎除了金錢就再也沒有更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世上的很多騙局或不幸,往往都是因錢財而起。
一天,牛大爺去城裏看望兒子兒媳,走在半路上,身旁的一個小夥子撿了一個首飾盒,打開一看,裏麵竟然有一條金項鏈,還附著一張發票,上麵寫著某某飾品店監製,售價2800元。小夥子對牛大爺說:“見財有份。給我1000元,項鏈歸你啦。”
牛大爺平時就有個貪小便宜的習慣,看看項鏈,就更動心了。他心想:“我可以把它送給我的兒媳婦,當年她嫁過來的時候,我們手頭不寬裕也沒怎麼給她買過東西。這次去看他們,正好把這個項鏈送給她,她一定會很高興的,這也是我這個做公公的一番心意嘛。”
於是,牛大爺拿出1000塊錢給了小夥子,拿著那條金項鏈美滋滋地向兒子家走去。
一到兒子家,他便把路上的事情跟兒子兒媳說了,還拿出那條金光閃閃的項鏈送給兒媳婦。小夫妻倆一聽就不對,原來,那條項鏈根本就是假的。
牛大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家設了一個陷阱讓他跳。牛大爺非常懊惱,卻毫無辦法。為此,他還大病了一場,幸好,他記住了這一教訓,再也不敢貪財了。
掉進陷阱的人,多數是因為貪戀不該屬於自己的那份錢財;被當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誘惑,結果總是得不償失的。錢財是身外之外,應該看淡一點,你要是看得越重,可能就會被它害得越深。清朝的大奸臣和珅得乾隆寵幸,一生搜刮民脂民膏,斂聚大量財富。可是在晚年時,也不能看淡錢財乃身外之物。結果在乾隆駕崩後,終被嘉慶帝處置。
錢既是好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錢在基本生活都難保證的情況下很重要,如果溫飽不愁那錢多錢少隻是個數字,並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我們不必對金錢。有的人很看重金錢,為了錢不擇手段;有的人總想積錢,殊不知正應了紅樓夢裏的那句話:“終生隻恨聚無多,聚到多時眼閉了”把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些人往往會成了金錢的奴隸,人生怎麼會淡定起來呢?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應該把它看淡些為好,不貪才不會成為自己生活的累。
每個人都應小心控製自己對金錢的欲望,要時刻提醒自己,金錢隻是控製你合理生活的一個工具,除此之外,若有多餘的錢,也隻是你努力工作的報償。不要把積聚金錢當作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才是快樂生活的保障。
品悟人生
爾虞我詐,你爭我搶,似乎除了金錢就再也沒有更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世上的很多騙局或不幸,往往都是因錢財而起。
懂得無財便是福
一位老居士的家中生了一個男孩,長得英俊端莊,父母非常疼愛。這孩子從小就聰明異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無憂無慮中快樂地度過了黃金般的童年。
人類往往被欲念所迷惑,在歡樂的日子裏,想不到痛苦的一麵,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至於墮落。居士家中的這個孩子,可是有高人一層的智慧。雖然他生長於安逸的環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惡。因此,他在成年以後,就辭親出家當比丘。
有一次,在教化回來的森林裏遇到一隊商人,他們到外鄉從商路過此地。當時已是傍晚,太陽西下。商人們紮營住宿。出家比丘看到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車輛載著大量貨物,並不關心,隻管在離商隊營帳不遠的地方徘徊踱步。
這時從森林的另一端來了很多山賊。他們打聽到有商隊經過,就想乘夜幕降臨以後劫掠財物。但當他們靠近商營的時候,卻發現有人在營外漫步。山賊怕商隊有備,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動手,然而營外巡邏的那個人,通宵不入營休息。天已漸亮了,山賊因無機可乘,隻得氣憤地大罵而走。
正在睡覺的商人,忽然聽到外麵的吵鬧聲跑出來看,隻見一大隊的山賊手執鐵錘木棍往山上跑去。營外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兒。商人驚恐地走向前去問道:
“大師!您見到山賊了嗎?”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們昨晚就來了。”出家人回答說。
“大師!”商人又向前問道,“那麼多的山賊,您怎麼不怕?獨自一個人,怎能敵得過他們呢?”
出家人心平氣和地說道:“各位!見山賊而害怕的是有錢人。我是一個出家人,身無分文,我怕什麼?賊所要的是錢財寶貝,我既然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無論住在深山或茂林裏,都不會起恐懼心。”
比丘的話使眾商人醒悟,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凡俗,對不實在的金錢,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對真實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反而視若無睹。他們決心跟著這位比丘出家修行。從此,他們體會到這個世間苦空的意義,把無常的錢財帶在身邊,那實際上是一種拖累。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生有三寶,妻醜、薄地、破棉襖。因為貧窮,人才無恐懼心,因為貧窮,人才有上進心,艱難困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它可以化無形為有形,並告誡你時刻保持冷靜、清醒。正確對待有形的財富。
香港富豪徐展堂出身名門望族,幼年生活可說優裕富貴。但上天似乎有意要考驗他。他13歲時,父親生意失敗,不久又染上肺癆去世。年幼的徐展堂一下子從蜜罐掉進了苦海。當時,徐展堂剛讀完小學,無奈隻好放棄升學,出來“撈世界”謀生,提起幼年時未有更多讀書機會,徐展堂至今還感到遺憾。
年僅13歲的徐展堂不得不涉足社會,麵對人生。他曾從事過多種低微的職業,如銀行信差、賣“雲吞麵”、為商店翻新舊招牌、安排看更等。從十幾歲至二十幾歲,是他一生中最為艱苦搏命的時間。
艱苦的經曆,不僅沒有消磨他的意誌,反而激發他的鬥誌。他不甘心久居人下,白天工作,晚間則上夜校進修,學習英語,大量閱讀曆史書籍和名人傳記,從中汲取思想養分。
就這樣,他終於成長為香港傳媒眼裏的新星。
無財是一種福氣,能很好利用財富的人同樣享有這種福氣,佛陀所說的斷掉各種貪欲,並非是說讓人變得無情無欲,而是說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有礙身心健康的欲望,從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
品悟人生
能安於貧賤的人是有福之人。因為他們心裏無財富的掛礙,所以活得瀟灑。而能在富貴中保持清心寡欲的更是有福之人,因為他們心裏、眼裏都無財富的掛礙,所以活得幸福。
守義才能富且貴
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到處旅行流浪,辛苦地尋找著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觀世音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教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從此以後,你要珍惜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布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後高興得不得了,就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當他爬起來的時候,發現手裏捏了一根稻草,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突然,他聽見小孩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拿著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就把稻草送給小孩,孩子高興得笑起來。小孩的母親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不久,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裏,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布商說:“我口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這些橘子就送給你解渴吧。”
他慷慨地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裏一籌莫展。他就征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跑到小河邊提了一桶水給那匹馬喝,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的門前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他立刻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等我回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裏,等我回來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了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時他領悟到:“呀!我找了許多年能夠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這樣簡單!”
求取財富的道路不是靠無盡的索取,而應該是善意的施予,施予人方可得到他人的幫助,你的財富也才會逐漸積聚。倘若你隻是一味地索取,最終隻會斷了財源。這就是佛法中所講的因果報應。所以積聚財富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積聚人格的過程。
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的李嘉誠因為秉承父親遺訓,立身處世,要求自己做到誠信、謙讓、孝悌、寬恕。對錢財的觀念,就如孔子所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