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年間,沛國人橋玄任漢陽郡太守。橋玄初到任時,想找一位有影響的人幫助他治理漢陽郡。經人推薦,得知薑岐是有名的賢士,學問淵博,便派人請薑岐任功曹之職。薑岐則以有病為由,不肯應聘。橋玄很不高興。他認為薑岐借口有病不願應聘,實際是不願與自己共事,於是就命督郵尹益親自去薑岐住處,逼其赴任。
尹益是漢陽郡人,以前認識薑岐,但沒有深交。他久聞薑歧是位孝子,便勸諫橋玄:“以小人之見,薑岐從小就以孝順聞名,家鄉人都很敬仰他,他的崇高品德,不僅在漢陽郡內,就是在全荊州也很有名。倒不如讓他在家隱居,教化弟子,通過他的影響,使郡縣的民風為之一新。這不是比擔任功曹更好嗎?望大人權衡輕重,三思而行!” 尹益的一番話,說得太守眉開眼笑,他揮了揮手說道:“你的話不無道理,那就照你的話去辦吧!”
自此,橋玄、尹益同薑岐結成了好朋友,他們時常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
後來,薑岐的寡母去世了,辦理完喪事之後,他主動將田產家資全部給了哥哥,自己則同家人到深山裏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山區林木繁茂,鳥語花香。薑岐麵對美麗的山色,好像明白了什麼似的,說:“我為何不在這裏喂養蜜蜂呢?”
這裏從來沒有人養過蜜蜂,薑岐自養蜜蜂之後,采集了大量的蜂蜜,他將蜂蜜分送給左鄰右舍。人們沒有見過蜂蜜,不知它為何物。但嚐過之後,都覺甜美異常。漸漸地,在薑岐的帶領下,這一帶山民都跟著他學養蜜蜂。人們吃不了,就將蜂蜜運往外地去銷售。
由於大量養蜂,山民們都富了。許多外地人都把家搬到這裏定居下來。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薑岐很有學問,紛紛將自己的兒女帶到他家,拜他為師。不久這個山區竟有了近千戶的養蜂人家,薑岐的學館也有了凡百個弟子。山區變得越來越熱鬧了。人們在這裏開荒種地,
砍柴打獵,紡線織布,養蜂釀蜜,教養孩子。這裏居然成了世外桃源。
薑岐隱居山林的消息,終於傳到了荊州刺史那裏,刺史便聘請薑岐任荊州從事,可他卻不肯赴任。刺史又推舉他擔任漢代選拔官吏必考科目的主考官,然而薑歧仍不願離開他那世外桃源。後來,朝廷又任命他為蒲沂縣令,他依然沒有赴任,直到年邁無疾而終。
在很多人擠破了腦袋都要謀個一官半職的社會背景下,薑歧卻能真正做到視名利富貴如浮雲,隱居山林,為山民謀福利,他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敬仰。
真實厚重的人生是什麼?是追求名譽、地位等這些在別人眼裏的虛浮的東西嗎?顯然不是。那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呢?唯有舍棄名譽、地位、財富等虛而不實東西的束縛,才會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實、厚重的人生。
品悟人生
唯有舍棄名譽、地位、財富等虛而不實東西的束縛,才會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實、厚重的人生。
放下誘惑才是快樂的君子
在眾多誘惑麵前能夠不動搖的人,才稱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遭受種種打擊仍能夠堅定自己立場的,才稱得上是意誌堅強的人。
李叔同出家後,目的很明確,就是做一個出家人,認真潛心研究佛學。因此,世俗中的種種誘惑對於他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
他曾經被邀請到北大任教,他曾被政府邀請出任大員,他曾被許諾高官厚祿,……等等,他經曆了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但是,他沒有動搖,每次都“謝絕”了。如此的堅定,才成就了李叔同“念佛救國、普度眾生” 的人生理想,他才不愧為真正的君子。
曆史上的段幹木同樣也是這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段幹木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得意門生。他不願為官,把精力用在了經商方麵,由於他經營有道,講求誠信,極重信譽,所以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巨商。
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之後,魏斯當了魏國的國君,也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早已聞知段幹木的才名。一天,魏文侯決定親自去拜訪段幹木,請他出來輔佐自己治理天下。
當魏文侯一行來到段幹木家時,侍從對段幹木的家人說明了來意,請家人告之段幹木,希望他同魏文侯一見。段幹木得知魏文侯來訪,對他能禮賢下士,內心確實十分感激。但他已經淡薄了名利,無意仕途,便叫家人轉告魏文侯:“段幹木巳到外地購貨去了,不在商鋪。請大王不必久等。”魏文候沒有見到段幹木,隻好掃興而去。但是,段幹木在魏文侯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魏文候更加敬重他了。
一天,魏文侯乘車又路過段幹木的家門前,他特地站在車上,手扶車前的橫木,專注地盯著段幹木的家門,想著段幹木能從家中走出來,和他一起共商大計。侍從見此情景,勸說道:“大王,段幹木雖有名氣,但太驕傲自大了,連大王您都不放在眼裏。我看他隻是徒有虛名罷了。他的那點學問,怎能跟大王您相比呢?他不值得大王如此敬重!”
“不要胡言亂語!段幹木有治國之道,有不貪圖權勢利祿的美德,不光值得寡人敬重,所有的人都應敬重他。雖然他現在隱居窮街陋巷,但他卻受到百姓的擁戴。”魏文候說。
侍從仍不服氣地說道:“如果他真有一些本領,那為什麼又不敢進宮輔政呢?聽說上次您去他家,他根本就不是下鄉購貨,而是跳牆逃跑了。這哪裏是君子的所為?”
“那麼,我問你,段幹木同寡人到底有何區別呢?”魏文侯問道。
“您是國君,他是賤民,國君和賤民怎能相提並論?您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黃金,而他就像棄之路旁的石頭。”侍從答道。
“錯了,你完全說錯了!我同他的區別是:他注重品德的修養,而寡人則注重的是權勢的爭奪;他注重的是道義,寡人注重的則是擴大疆土。權勢同品德比,孰輕孰重?疆土同道義比,孰貴孰賤?這樣一來,是非曲直不是很明白嗎?你們因不明是非,不識寶玉,所以隻能做一個侍從,而永遠不能做我的大臣啊!”魏文侯語重心長地說著。
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對人的誘惑簡直是太大了,它們如同金銀財寶在人們的麵前閃閃放光,讓人視而不見簡直太難了,真正能夠做到視而不見的人唯有德行高尚的君子。像李叔同,段幹木這樣的真君子就能夠做到。
麵對誘惑,每個人的態度或許都不一樣。有的人在誘惑麵前投降了,這樣的人德行就不高,意誌就不堅定;有的人在誘惑麵前站穩了腳跟,沒有倒下,這樣的人是德行高尚,意誌堅強。唯有德行高尚的人,意誌堅定的人才是真君子,才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品悟人生
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對人的誘惑簡直是太大了,它們如同金銀財寶在人們的麵前閃閃放光,讓人視而不見簡直太難了,真正能夠做到視而不見的人唯有德行高尚的君子。
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比如滿足自己必須的衣食住行等,這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凡事都應該有個度,一個人的欲望如果過於強烈,就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做出一些在別人眼裏是莫名其妙的一些事情。所以,人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一天,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宴,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烈日下,二人揮汗如雨地低頭疾行,走著走著,覺得口幹舌燥,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二人隻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正當二人走得精疲力竭時,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麵不遠處!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這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而另一位比丘,隻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是也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製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你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沒喝水的比丘聽完,不為所動地說:“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淨。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地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發生的事享告佛陀,佛陀即嗬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裏,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裏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人就是一種充滿欲望的動物,隻有當欲望的洪水將他們淹沒時,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人的生存過程,就是一個追求的過程,當然,要看追求的是什麼。切不可欲望太盛,所求過多,不懂得克製自己,這樣就有滑入萬丈深淵的危險。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品悟人生
克製自己的欲望對於與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不是束縛自己前進的繩索,而是披荊斬棘的利劍。它能讓你選擇正確的道路,避免誤入歧途,從而得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戰勝欲望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對於欲望,除了正常的以外,最好不要有額外的欲望,假如你有了這樣的欲望,就應該盡力用理智去克製它,隻有理智戰勝了過多的欲望,你的心才能永遠保持平靜,處於安寧。
人的欲望包括兩種: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因而也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
庸俗淺薄之人常會把追求物質欲望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所以精神追求甚少。德行高尚之人把精神追求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物質追求較少。所以,它們比庸俗淺薄之人多承受一些人生痛苦,但是他們能夠戰勝物質欲望,以精神追求為主導,達到一種具有包涵力的心理和諧狀態,即安貧樂道。
一個冬日的清晨,長安下起了鵝毛大雪,北風卷著雪片在空中飛舞著,五更時分,雪漸漸停止了。臨街的店鋪燃起了燈火,早飯的香味從—家家早點鋪裏飄逸出來。
一輛馬車在街上慢慢地走著,車上坐著當朝著名政治家劉晏。他官至左仆射,是負責全國財政的大臣。劉晏手中管理著全國億萬錢財,而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馬車是舊的,車裏甚至沒放炭火盆,衣服質料十分普通,幾乎與普通百姓一樣。車至半路,劉晏對車夫說:“找一家早點鋪,買一些早點充饑,然後再去上早朝。”“是,大人。” 車夫答應著,將馬車停在一家店鋪前。劉晏走下車子,步入店鋪。他一看價格,比別的店貴,猶豫了一下,然後退出去了。車夫感到很奇怪,就問:“大人,怎麼不進去啊?”劉晏說:“這家太貴,我們往前找一家便宜些的。”
他們往前走,在一家價格便宜的早點鋪前停下來。他對車夫說:“你去吧,買些燒餅,夠我們兩人吃的即可。” 車夫買來了熱氣騰騰的燒餅,劉晏急忙摘下帽子,將燒餅放在帽子裏。然後,他和車夫一起站在雪地裏吃起來。這時,幾個早朝路過此地的官員看到劉晏站在雪地裏啃燒餅的樣子,小聲譏諷道:“劉晏身為國家大臣,太寒酸了!”“和一個下人一起啃燒餅,真是有失官儀!”
劉晏聽到了,毫不在意,反倒是他的仆人聽了大家的譏諷,憤憤不平地說:“大人,您是堂堂的左仆射,也該有點威儀,怎麼能讓人這樣取笑呢?”劉晏聽了毫不在意地說:“別被那些世俗的說法左右,個人要有主見。記住,仁人君子從來就不是貪圖物質享受的。一個人光講吃喝,那才是真正丟了身份呢!”一席話說得車夫很是慚愧。
劉晏的家位於鬧市,居處人口雜亂。他的宅院既無高樓亭閣,亦無奇花異石。因此,朋友們勸他:“換個地方重新修座庭院,也可有點氣派。”劉晏笑而不答,仍然住在原處。朋友們見他按兵不動,就暗地裏為他找了一塊地皮。那裏緊挨朝中一些大臣的宅第。若在那裏修起豪華住宅,該是令人十分羨慕的。
地皮找好了,朋友就告知了他:“趕快重修宅院吧!我們實在看不過去了。一個普通的官員都比你的宅第強,何況你是掌管全國財富的大臣呢!”劉晏想了想,還是拒絕了:“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但修建豪華宅院,我劉晏是決不會幹的。住宅能擋風禦寒、住人、休息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豪華。希望各位明白我的主張。”朋友無奈,隻好作罷了。
劉晏作為財政大臣,掌管著億萬錢財,卻絲毫不講究吃喝,不貪、不占、不為私欲所蒙蔽,保持著心靈的淡泊寧靜。所以他坦然大公、清正廉潔的美譽才得以不朽幹世。
在現實生活中,欲望是困擾人的心靈的蛛網,有許多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貪贓枉法,見利忘義,獲取大量不義之財,從而進行無節製地揮霍、浪費,雖然自己的虛榮心滿足了,可最終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甚至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我們要用理智戰勝欲望,遠離物欲,這樣心靈才能獲得永久的平靜和安寧。
品悟人生
對於欲望,除了正常的以外,最好不要有額外的欲望,假如你有了這樣的欲望,就應該盡力用理智去克製它,隻有理智戰勝了過多的欲望,你的心才能永遠保持平靜,處於安寧。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物欲不僅是一個人信念的動力,更是一個社會向前邁進的“燃料”。所以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不能沒有物欲,然而,如果欲望太強就變成了貪婪,而貪婪則足以使人毀滅。
古時有一個官場不得意的讀書人來請教老子:“我讀書奮鬥多年,仍然謀不到一官半職,很慚愧,我該怎麼辦呢?”
老子笑了笑,然後慢條斯理地說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痛?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書生聽了,呆了半晌,兩隻眼睛直望著老子。
老子看看書生一副大惑不解的樣子,便不厭其煩地說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止,常足矣。”
書生這次聽懂了,苦澀地點了一下頭,默默地走開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是在情理之中,求不得亦是正常的。但貪婪的膨脹往往因為有了某種機緣,如擁有了某項權力,嚐到了因這種權力帶來的甜頭,就想無本萬利,甚至不斷采用非法手段來達到這些目的。
古時有一則寓言叫“齊人盜金”,說的是齊國有一個非常貪婪的人,一天他路過集市,看見攤子上待出售的黃金,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徒見金。”
這個例子說明貪婪有時候也是專注情緒的一種方式,貪婪的人在獲得他所渴望的權力、金錢和女色時,有一種發狂的快感,在這一刻他是非常專注的,仿佛他正與貪婪的對象融為一體。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一類說法,常被引為貪婪行為的借口,許多人在被法律製裁之後都坦言這種格言是自己貪得無厭行為的初衷,所區別的隻是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隻要存在暴富的可能,就會有人鋌而走險。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個多維的係統,但是這個係統中的每一維度的決堤都可能使情緒崩潰,貪婪的情緒維度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一旦貪婪的對象成為專注的焦點,原先的多維係統就迅速崩潰了。所謂“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都是指情緒係統的製約機製已經失效的意思。
現實中,由於金錢欲膨脹,因而貪汙、受賄,從而被判刑,被罰沒資產,到頭來要得到的沒有得到卻又失去了許多,這樣的例子不少,千萬要引以為戒啊。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當你煞費心機地所獲取來的又在自己赤條條地離開了之前交給他人的時候,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相反,假使我們能對我們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我們便會灑脫得自得其樂,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這樣短暫,我們縱然身在陋巷,也應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時光。
品悟人生
如果欲望太強就變成了貪婪,而貪婪則足以使人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