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放下心中的貪欲,心閑是最大的幸福(2 / 3)

“閑靜少言,不慕名利”的五柳先生何能“結蘆在人境依然“而無車馬喧”,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也依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因為他擁有一份對名利淡然視之的恬靜心態。正是這種恬靜才有“不戚戚於富貴,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有了他內心一如既往的閑適。讓我們少些欲望之求,少些富貴之取,少些名利之爭,幸福就會常伴我們的左右。

有一個人,因為生前為人善良、熱心助人,所以死後升上了天堂。上帝了解他的情況,讓他做了天使,並繼續讓他到凡間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他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天使巡遊到一個路邊,遇見一個男人非常沮喪生在路邊。天使問其原因,男人告訴天使,自己要回鄉探望自己的親人,可路費被騙光了。天使想,我幫助他一下吧。於是天使給他銀兩作路費,男人很高興,一再向天使道謝。在男人身上,天使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日,天使遇見一個英俊瀟灑的年輕才子,看才子好像很憂傷,天使就主動上前問其原因,還說可以給他提供幫助。詩人一聽很高興,告訴天使,自己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就是過得不快活。你要是真能幫助我,就給我幸福吧。這下天使犯難了,怎麼才能給他幸福呢?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天使拿走才子的才華,毀去了他的容貌,奪去了他的財產,讓他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天使又巡遊到才子的身邊,見天使來了,已經餓得半死的才子,衣衫襤樓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還告訴天使說自己知道什麼是幸福了。

原來,他知道了幸福就在他身邊,隻是他沒有覺察,也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覺得擁有那些是多麼的幸福。

幸福不幸福的問題不是從來就有的。自然界的生物,生生不息地參與到生命係統的洪流中,優勝劣汰,自然競爭,適者生存,無所謂幸福不幸福。自從人類從大自然中脫穎而出,人類產生情感和自我意識,在追逐各種情感欲望的過程中才開始了追求幸福的人生之旅。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但這其中有些人就是又不甘於自己凡夫俗子的命運,於是就追求一些超乎尋常的東西,去追趕某種不能得到的東西,而引來的卻是更深的痛苦。人活得不幸福,常常是因為貪婪。追求某種超越常規的東西,也就是自己內心中所認為的幸福,在這種追逐中迎來的卻是這樣那樣的痛苦。這是人生的不幸。追究這不幸的根源,卻在於人性的貪婪。

一個人少些欲望則能閑適安靜,心注恬靜的人才能感受幸福。古人王維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句。“行到水窮處”應該是望盡繁華世事,而“坐看雲起時”更是置身於欲海的心靈的一份澄淨,一份淡泊,一份閑適安靜的心境,一份自在灑脫。

品悟人生

我們少些欲望之求,少些富貴之取,少些名利之爭,幸福就會常伴我們的左右。

人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

人不能沒有追求美好的欲望,但卻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必須要主宰自己。當芸芸眾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放下這些欲望,當然就會找到幸福和快樂。

曾經有一個小村莊,由於外敵侵略,人們都紛紛離開家鄉去逃難。

他們逃到河邊,擠到僅有的一條小船上,剛要開船,岸邊又來了一個人。他不斷揮手,要求把他帶上,船家說:

“船馬上就要超載了,你得把你背的那個大包袱扔掉,不然會把船壓沉的。”

那人猶豫不決,因為他背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船家說:“誰又沒有舍不得扔的重要東西呢?可是他們都扔掉了,如果不扔,船早就壓沉了。”

那人還是下不了決心。

船家又說:“你想想看,到底是人重要還是包袱重要?這一船人重要還是你一個人重要?你總不能讓這一船人都為你的包袱提心吊膽吧?”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無論麵臨多麼艱難的處境,你都要把包袱扔掉,因為它雖然隻屬於你一個人,但是由於你背著它不肯放下,會有整整一船人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壓力,甚至為此付出代價,這一船為你提心吊膽的人裏,有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姊妹、你的朋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該放下卻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學,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官了或者發財了,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比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時,心裏就會總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甚至有些人會因此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是生活時時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渡過風風雨雨的難關,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曆過以後才會懂得。一如感情,痛過了,才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傻過了,才會懂得適時地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真的不能割舍。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加容易。

放棄是一種智慧。漢代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中有雲:“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未形。”臥薪嚐膽的故事便說明了這一問題。春秋時期,吳國軍隊把越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踐暫時放棄了王位和自己的國家,忍辱負重,給吳王夫差當了奴仆。3年以後,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立誌洗雪國恥、發憤圖強,每天睡在草堆上,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以不忘亡國之恥。公元前473年,勾踐率領大軍滅了吳國,做了春秋時期最末的一個霸主。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智慧。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隻要不是什麼原則問題,你完全可以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風,就可能化幹戈為玉帛,避免兩敗俱傷;當你在家庭生活中發生摩擦時,放棄爭執,保持緘然,就可以喚起對方的惻隱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溫馨……

放棄是一種清醒。晉代陸機《猛虎行》中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在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品悟人生

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

人作為高級動物,都有七情六欲。荀子說:“人生而有欲。”從一定意義上講,欲望是生命的動力,欲望貫穿於人的一生。

有這麼一個流浪漢,常想著自己如果能有兩萬元就好了。一天,他在公園躺椅上閉目養神,突然有一隻狗用舌頭舔他的臉。他看四周無人,便把狗抱起藏了起來。沒想到這隻狗的主人是個大富翁,愛犬丟失後他非常著急,便在當地媒體發了尋狗啟事:如有拾到愛犬者送還後付酬金兩萬元。第二天,流浪漢看到這則啟事,便抱上小狗準備去領酬金。這時,啟事上的酬金已升到三萬元,他想了想,又把狗抱了回去。第三天、第四天,酬金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一個天文數字時,他才高興地去還狗,可沒想到,那隻可愛的名犬已經餓死了,流浪漢依然是流浪漢。

有一則《神仙賜寶》的寓言,也可謂對欲望這把“雙刃劍”作了很好的詮釋:一個窮人為給患重病的母親治病,賣掉了家裏僅有的衣被和鍋灶,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去采藥。他的孝行感動了神仙,神仙扮作老翁下凡,送給窮人一個“如意算盤”,說有什麼願望隻要撥動算盤珠就可實現。窮人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母親病愈,他撥一個算盤珠,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窮人興奮無比,又連續撥動算盤珠,要吃要穿要金要銀,他很快成了富翁。然而他仍不滿足,一再撥動算盤珠,沒有止境。這一下神仙生氣了,便把“如意算盤”和由其帶來的所有財富全部收回,使這個窮人又回到以前的狀態。

還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彈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

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裏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樹邊打轉?你看,曾經邀遊江海的魚,現在怎麼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臉愁雲慘?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筆書。的豪言壯語,現在。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大象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裏團團轉,我們在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

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過度的沒有節製的欲望,不僅會使本來可以滿足的欲望化為泡影,還有可能把人引向毀滅。正如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所說:“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中國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前麵提到的那個流浪漢和窮人,就是因為欲望太盛,最後弄得一無所有。

品悟人生

如果我們在各種誘惑麵前,能夠有所節製和約束,不是多欲、縱欲,而是知足常樂,把欲望約束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那就會免除許多煩惱,生活就會充滿快樂,人生境界就能得到拓展和升華

除去妄想心,心中就不會有煩惱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妄想是罪惡。”妄想是滋生煩惱的一切源泉。人一旦有了妄想,就會想法設法地實現它。如果僥幸成功了,又會滋生更大的妄想;如果沒有辦法實現,就會徒增無限煩惱。因此,人為什麼會有煩惱?就是人有了妄想之心。要想去除心中的煩惱,就先要出去妄想心。

完顏希尹是金朝大將,曆仕太祖、太宗、熙宗三朝,在軍事、政治、文化各方麵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祖上曾與阿骨打列祖列宗交往甚密,關係非同一般。在平定部族叛亂中屢立奇功,深得阿骨打的信任和倚重,地位處於眾親之首。

完顏希尹風華正茂,深得天子的鍾愛,又加上父親是開國名將,因而他能娶撻懶之女易羅曬。撻懶是金初的一等功臣和實權人物,又是貞惠皇後之弟,與之聯姻無疑也為希尹日後的仕途逋達平添一塊政治琺碼。

從阿骨打舉兵反遼起,完顏希尹便跟隨天子南征北戰,成了阿骨打的得力謀臣。早在天會四年,阿骨打在寧江州大敗遼軍後,他就力勸其南麵稱君,阿骨打卻推辭說:“一戰而勝,逐稱大號,豈不顯得太淺薄了。”不過,阿骨打還是於次年稱帝,定都上京,國號大金。希尹始建稱帝之議,則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後來,金皇室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立儲之爭。完顏希尹在這場宦海政爭中,先被削職,後複出並協助新帝熙宗平定宗磐、宗雋等的謀反, 獲得了銀鼎的賞賜。其後熙宗又以右副元帥宗粥為都有元帥,進封越國王,為太傅,領三省事;宗幹為太師,領三省事如故,進封梁國王。而完顏希尹雖功勳卓著,獲金銀鼎之賜,但官位仍舊,隻封了個空銜陳王。 這讓完顏希尹心中十分不快,他覺得自己顯然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心中煩惱不已。

一天,都有元帥宗弼將往祁州例行公務,百宮前去拜會辭別,餞宴燕都檀州門。完顏希尹與他關係一般又位居其下,心中自有說不出的滋味,但還是麵帶笑容,照常前去辭別。深夜,百官散去,可完顏希尹似乎酒意正濃,遲遲不肯歸去。宗粥也迎其所好,酒宴重開。

希尹很快醉意朦隴,話如泉湧,宗粥也裝得謙遜至誠,洗耳恭聽。希尹醉了,言語無所顧忌,說到激動之處,手舞足蹈,似乎要把宗弼吃掉,竟然放肆地說:“你隻不過是鼠竊之輩,豈是我的對手!你有多少兵馬?天下的兵馬都是我的!”他愈說愈激動,愈說愈不著邊際。宗弼頓感問題嚴重,以手示意,假裝解手去了。

宗粥出來後騎上快馬,直奔宗幹王府,添油加醋地對宗幹轉述希尹的話:“你以為有了熙宗靠山,當上了元帥,就相安無事了嗎。熙宗是我一手扶植起來的,沒有我,他哪能登上禦殿龍座。現在可好了,你們封官加爵,倒把我忘卻了,豈有此理!”宗幹也感到有些緊張,可仔細一想,希尹扶助熙宗確是盡心盡力,聯手除去宗磐逆黨,他也竭盡其忠,何況他也算是帝室之後,不會走得太遠。於是為他辯護說:“酒後戲言,不必當真!”

次日晨,宗弼又借向皇後辭別之機,狀告希尹。皇後安慰說:“皇叔且行,不用擔憂,容我覲奏天子。” 宗弼離京之後,熙宗很快從皇後那裏獲得密報,心中暗暗吃驚,即令皇後召問宗弼,欲問個究竟。

皇後遵命,即派燕京留守完顏阿普星夜兼程追趕宗弼。終在良鄉追及,促其火速返京。宗弼回到京師,立即覲見天子,麵奏希尹反狀。熙宗怒目吼道:“聯欲殺老賊久矣。為何宗幹為他辯護!” 於是,下了一道賜死密詔。

完顏希尹酒後的話雖然是酒話,但也是內心想法的流露。正是因為他心中有著很多妄想,才說出了那樣口不擇言的話,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完顏希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像他這樣的人,因為自己的非分妄想,丟掉了身家性命。“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是要告誡我們,妄想太多並不是什麼好事,它會讓你因為妄想的難以實現而增添許多的煩惱,它將讓你的人生之路變得崎嶇坎坷。

品悟人生

“知足者常樂”,此言不差。人隻要學會知足,就能夠消除煩惱,人生的道路就會變得越來越寬闊。

擺脫虛浮之事,人生方顯厚重

庸俗淺薄之人認為人生在世,名利、地位等能夠體現生命的價值,是生命的意義之所在,從而陷入名利的深潭中。其實,人生之真實,人生之厚重恰恰在於擺脫這些虛浮之事的困擾。

東漢的名士薑岐就是一個能夠擺脫虛浮之事的人,因此,他的人生比別人更有意義。

薑岐,字子平,東漢時期漢陽郡上邦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家裏良田千頃,牛馬成群。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與哥哥薑岑生活在一起,共同侍奉寡母。薑岐不但聰慧有悟性,而且性情恬靜,恪守禮教,對寡母尤其孝敬,在漢陽郡內享有很高名望。

在薑岐七八歲的時候,他就表現得非常懂事明理,孝敬母親。母親身體虛弱多病,有時病得厲害,一兩天不能進食,薑岐總是坐在母親床前背誦詩文給母親聽,以寬慰母親;有時還為母親捶背,解除母親的憂悶情緒,常常逗得母親開心地大笑;有時母親不想吃飯,他也不吃;母親因心疼他,隻好裝作沒病的樣子有意嚼著飯,薑岐此時才高興地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