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借助於在社會生活中取得的實踐經驗。在合理的約束和管教之下,商店、工廠、農場、公共建築物都可以為孩子熟悉日常的生活以及做事情提供很好的機會,而這毫無疑問會提高孩子在特定的場合麵對特定的情境時的處事能力,提高應對能力和自主意識,從而大大地增強他的獨立性。
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要盡可能地讓孩子依據自己的能力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不過,這種自由是有著特定範圍的,它必須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或遲或早,孩子需要獨立地麵對生活而不是依賴他人。
現在的問題在於,他未來的自由是那種發自心靈深處的自由還是在批準和許可之下的自由成人的自由必須建立在孩提時正當而獨立的自由基礎之上。因此,不要讓孩子無法發揮獨立意識,而是適當地加以調節和控製。
不要用你個人狹隘的觀念和想法把孩子局限住。減少你對他的硬性支配和控製,把控製的韁繩放得更長一些。這樣一來,既可以很好地照管他,同時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力。如果說孩子在自由實踐中遭到了傷害——經驗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如果說孩子陷入了錯誤之中,那恰好為你的言傳身教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你可以借機像一個講故事的人那樣把你的建議娓娓道來,並把建立在自治基礎之上的獨立作為主要的內容。
永遠不要因為嫌麻煩而輕率地對孩子說“不”。在慎重考慮之前,不要不假思索地對孩子說“不”。首先要默默地、認真地思考。如果你對自己很滿意,對孩子複述你的思考過程。如果不滿意,並且你希望借此機會讓孩子吸取你的教訓,那就大聲地對他複述你的思考過程。如果你的確是犯了錯誤,那麼坦率地承認並加以理性的分析,這是保持孩子對你尊敬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是正確的,一定要避免沾沾自喜,但可以巧妙地用它來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如果你的判斷不符合孩子的意願,並地對他表示反對。在必要的時候盡可能輕鬆地說“不”,要學會拒絕別人。
永遠不要在有正當理由說“不”之後,又轉向魯莽草率地說“是”。
永遠不要在應當理智地說“是”的時候卻說了“不”。千萬不要養成毫無理由地進行反對的習慣。
永遠不要說,“知道了,我無所謂!”,因為這句話表明你的教導是沒有經過慎重考慮的。如果問題沒有按照你的思路得到解決,開誠布公地宣布這一事實,並贏得孩子對你的這一立場的支持。誘導孩子時不時地來一點英勇的冒險行動,當然,前提是你必須隨時保持警惕,要保障安全。
鼓勵孩子在逆境中保持忍耐和持久。激勵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做出坦率的自我批評。鼓勵孩子對自己獨立的決定和冒險行為而產生的良好結果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
孩子的興趣通常是發自內心的和與生俱來的。但另一方麵,大量的例子又表明自發的興趣是可以培養和開發的。正是因為存在這種可以後天培養的可能性,詹姆斯教授才會有下麵的關於“興趣法則”的論述:
興趣的第一條法則:麵對索然無味的事物,如果把它和你深感興趣的事物聯係在一起,它就會變得饒有興味。
事實上,兩個相互聯係在一起的事物有助於彼此促進;本來就富於吸引力的一方會把它的動力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另一方。
生動活潑起來,並且這種生動活潑真實而強烈,具有天然事物獨有的吸引力。
這一法則提供了下麵三個實用的準則:1.在孩子的生活圈子之中,把那些生動有趣的事物和沉悶乏味的事物聯係在一起;或者說,讓沉悶乏味的事物從那些對於孩子們來說天然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中,獲得原本沒有的趣味。
2.把那些能夠自然而然地引發興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為他提供一些和這些事物有著直接關聯的目標。
3.逐漸地把這些最初設定的目標與你希望向他期望的更長遠的目標和期待聯係起來。通過某種自然有效的方式,巧妙地將新設定的目標與已經實現的目標聯係起來,由此興趣就可以從這個點輻射到另外一個點,最終充滿了整個目標體係。
總而言之,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以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激發孩子對手頭工作或任務的興趣;然後,在激發起興趣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地借助於迂回的方式把這種興趣與你所期望的事情聯係起來。
興趣的第二條法則:自發的注意力不可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它必須和著一定的拍子。
對於成人來說,保持注意力的節奏已算困難,對於孩子來說,自發的注意力就更為變幻無常了。也正是基於這一原因,下麵的建議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對於同樣一項工作或任務,要時時地讓它呈現出新麵目,要提出新問題,給人以新挑戰、新刺激,總之,要不斷地有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