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意誌力與人際交流(4)(3 / 3)

那麼,我們應當通過什麼樣的方法來訓練孩子取悅自己的欲望呢?

第一,通過以往的經驗。孩子都曾經自私自利地想要為自己謀取某些好處,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確保在他的記憶中,不時地浮現以前此類行為所帶來的那些不愉快的結果。如果孩子自身對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不太明了的話,直率地對他解釋清楚,達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教益。

如果孩子的表現良好,讓他清楚地認識到由此產生的良好趨於明朗,即便借助於一些人為的手段也無所謂。孩子的意誌必須總是在他們的思想中起主導作用。在經過積極經驗的正向激勵之後,他那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欲望肯定會更為強烈。相反的,如果孩子們接受的是消極經驗的負麵強化,那這種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欲望肯定是萎靡無力的。

第二,借助於內心之中期望獲得回報的想法。回報是萬事萬物天然的果實。在孩子的生活中,回報應當占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但這種地位必須受到嚴格的調控。下麵就是從回報這個角度入手,正確訓練意誌力的一些完美的激勵法則。因此,不要把孩子的生活簡化為履行一係列的職責,在履行職責之外,他們還應當獲得回報。不要僅僅因為你向孩子提出了某個要求,強迫孩子實施某個行為。你可以在提出要求的同時提供某些回報,如一件小禮物,給他一個驚喜,或者是其他有吸引力的條件。

不要期望著通過模糊或抽象的觀念來控製孩子的一舉一動。要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必須把模糊的東西變得清晰,把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

第三,借助於某些既定的“理論”。理論必須體現一種具體的價值,並且以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麵前。如果孩子們認識不到理論中蘊涵的價值,他們的興趣就會逐漸衰退,意誌也就隨之消沉。如果他們產生這樣一種懷疑,即理論隻不過是虛幻的、不可捉摸的空洞概念,那他們就會對你的教導失去尊重,甚至是心生反感。

因此,我們必須借助於某種途徑把理論和實踐連接起來,實踐。事實上,在我們的家庭、街區、學校或幼兒園、鄰裏、村莊或城市等生活圈子中,都存在著某些所有人都必須尊奉的準則,它們是捍衛和保證共同的福利所不可或缺的。簡而言之,我們可以用“尊重”這個詞來籠統地概括這些準則:

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權利。尊重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習慣。尊重他人的信仰。尊重他人的機會。尊重他人的自由。尊重他人的命運。

上述一係列準則可以轉變為信念或格言,並使之在孩子的所有生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6.培養孩子幫助他人實現幸福和快樂的意願。前麵我們所提的建議必然會導致這樣一個結果。在我們的生活中,損人利己固然是應當摒棄的,即便是健康的自利主義,在必要的時候也應當放棄。

因此,要積極鼓勵孩子公而忘私,不計私人小利而多為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要達到這個目的,事實上機會是非常多的。下麵我向大家提供一些簡單而又實用的準則:

希望孩子做某事時,以請求的口氣同他商量而不是發號施令。

如果孩子非同尋常地依順,你應該表示你的欣賞。對於孩子提供的自願幫助,真心實意地表示感激。時不時地給他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如果孩子周到謹慎,你應該及時地表達你的認可和嘉許。7.培養孩子追求獨立的意識。盡管成年人在孩子身邊的關懷和嗬護無微不至,我們仍然需要千方百計地養成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行動的習慣。在父母明智的引導下,孩子獨立的程度越完全,他的意誌力就越能得到訓練,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良好的獨立精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得以培養:第一,借助於喜歡擁有某件東西的心理。孩子們應當像那些有絕對權利處理財產的繼承者那樣擁有許多東西。他們的所有權應當得到完全的尊重,不應由於對他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忽視了他應有的權利。

除了有權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孩子們還應當是肩負責任、與責任相伴隨的諸多物品的主人,諸如一小塊土地,一隻動物,一葉小舟,一套工具,製作各種各樣小玩意的機械,完成工作所需的原材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