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待人處世要以情動人(2)(1 / 3)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因此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的幫助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人為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待人處世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隻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他隻有敬而遠之。

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就不同了,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襟坦蕩寬廣的人不是這樣,他們不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是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的人。

我們應當做這樣的人:目光始終注視著生活的遠大目標,不為眼前的小利所誘惑,但又能做到從小處著手,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與生活的遠大目標有關聯的事。這樣的人,幾乎不憑感情辦事,而十分注意用理智約束自己,即使有時怒發衝冠,但也能很快平靜下來。

4.以德報怨

在世人看來,做了好事不聲張,行了善舉不留名,“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品質高尚、有道德修養的表現。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見到別人做了不好的事,卻要替他掩藏幾分,這似乎就與人們慣常的待人處世原則相抵牾了。而明人呂坤還認為這樣的渾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懷寬闊。他這樣說很有道理。

古代南宋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麵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慚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裏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沈道虔“縱容”小偷偷他家蘿卜,曹節也不點破鄰居的錯誤,表麵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卜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也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

需要明確的是,呂坤所說的“掩藏別人不好處”,是掩藏“別人”——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一般過錯,特別是針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過錯,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決不是對那些貪汙腐敗分子、刑事犯罪分子、黑社會惡勢力姑息放縱。對這一類壞人壞事,我們不但不能掩藏——那是包庇犯罪,我們還要與之堅決鬥爭。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對同誌的一般“不好處”不采取粗魯方法來公開揭穿打擊,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讓其自己慚愧反省,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同誌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惡化。這方麵是有教訓的。“文革”中,大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對許多同誌的一般過錯,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麼過錯,無限上綱,深揭狠批,結果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想起來令人痛心。“文革”摧殘了人的美德,至今還留下後遺症,又糾集著市場經濟社會的一些弊病,使許多人變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間缺少了信任和友善,隻剩下利益關係。《北京青年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就很能說明問題。

十年前,文章作者還在一所大學裏。臨畢業時,班裏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同學放在大衣兜裏的500元錢不翼而飛。這可是關係到優秀班級、畢業分配的大事。作者是班長,便決定自己查清“案子”,揪出小偷。班裏的重點嫌疑人查了個遍,沒有頭緒,懷疑麵進一步擴大,人人自危……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全班同學都帶著對他人的猜忌離開了學校。隻是在後來,丟錢人寫給作者的-一封信才使真相大白。原來他的錢並沒有丟,他當時沒找到,就報了案;後來雖找到了,但案子已查得驚天動地,他不敢站出來說沒丟……作者寫道:“我萬萬沒想到是這種情況,十年過去了,我總在想,我們錯在哪裏呢?”